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感受文中真挚的情感。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在梦中与母亲相聚的情节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营造温馨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滴,从而引出课题《寻梦》。
-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让我们心中涌起了对妈妈的深深情感,妈妈,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词汇,我们要跟随季羡林先生的脚步,一同走进他的寻梦之旅,去感受他对母亲那无尽的思念😢。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季羡林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他一生坎坷,自幼失去双亲,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寻梦》这篇文章写于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时,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思考:课文围绕“寻梦”写了哪些内容?
- 读完课文后,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作者梦中见到母亲,以及梦醒后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四)精读课文,品味情感(20 分钟)
学习第一部分(第 1 - 2 自然段)
- 指名朗读,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后总结:这两段写了作者晚上在院子里乘凉,回忆起了母亲,为下文写梦境做铺垫。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是如何在平淡的叙述中逐渐酝酿的🎈。
学习第二部分(第 3 - 10 自然段)
-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梦境的语句,思考:作者在梦中见到了母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 预设:作者的心情是激动、喜悦的,如“我瞪大了眼睛看着她,她好像根本没有看到我似的,连看我一眼也不看”,母亲的冷漠让作者感到意外和伤心,但也从侧面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深;“我又惊又喜,一把抓住她的手”,直接体现了作者见到母亲的喜悦心情😀。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第三部分(第 11 - 13 自然段)
- 朗读课文,思考:梦醒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做了什么?
- 学生回答后总结:梦醒后,作者的心情十分悲痛,他哭着抱住枕头,希望能再见到母亲。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那种失去母亲后的痛苦和无奈😣。
(五)体会写作方法(10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
-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 通过具体的梦境描写,如母亲的形象、动作、语言等,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梦中母亲的形象与现实中母亲的离世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 借助细节描写,如“我瞪大了眼睛看着她,她好像根本没有看到我似的,连看我一眼也不看”,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某个人的思念之情。
-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对某个人的思念,比如远方的朋友、久别的亲人等,注意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写作方法哦✍️。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7 分钟)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同寻梦,感受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写作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身边的亲人,用心去感受亲情的温暖🥰。
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
- 把课堂上写的片段修改完善后,读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但在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写作训练环节,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标签: #季羡林《寻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