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苏教版孔乙己教学设计

jiayaozb.com32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阔绰”“羼水”“绽出”等。
    • 熟练掌握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 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领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孔乙己这类底层知识分子的同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 借助比较阅读,对比不同版本对《孔乙己》的解读,拓宽文学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腐朽性的认识,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和社会环境。
    • 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梳理孔乙己的命运发展脉络。
      •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
    2. 教学难点
      • 领会小说含蓄而深刻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 引导学生透过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情感。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共同探讨问题。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心境。
      4. 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版本的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我们要走进鲁迅笔下的一个独特人物——孔乙己。(板书课题)大家对孔乙己有多少了解呢🧐?有人说他是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可怜人,也有人说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鲁迅究竟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寻答案。

      (二)背景介绍(3分钟)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思考并回答问题:
        • 小说围绕孔乙己写了哪些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己的关系是怎样的?
      3.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 小说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以人们对他的笑引出故事;发展——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情节,表现他的善良和迂腐;++——孔乙己因偷书被丁举人打折腿,遭遇悲惨;结局——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暗示了他的死亡。
        • 文中主要人物有孔乙己、掌柜、小伙计、短衣帮、孩子们等,掌柜是酒店老板,对孔乙己冷漠无情;小伙计是酒店伙计,对孔乙己既有同情又有好奇;短衣帮是社会底层劳动者,以嘲笑孔乙己为乐;孩子们天真无邪,从孔乙己那里得到茴香豆。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

        1. 外貌描写
          • 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语句,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外貌描写的作用:通过“站着喝酒”与“穿长衫”的矛盾,突出孔乙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青白脸色”“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等描写,展现了他生活的穷困潦倒和遭遇的悲惨;“又脏又破”的长衫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落魄。
        2. 语言描写
          • 选取孔乙己的一些经典语言,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 分析这些语言体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窃书不能算偷”的强词夺理,表现出他的迂腐和自命清高;“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引用论语,又显得幽默可笑,反映出他深受封建文化毒害却又故作斯文。
        3. 动作描写
          • 找出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如“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 体会动作描写的妙处:“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的虚荣和得意,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有读书人的身份;“罩住”“弯腰”“直起身”“摇头”等一系列动作,细致地刻画了孔乙己在孩子们面前既想护住茴香豆又舍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迂腐。
        4. 小组讨论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要求结合文中具体描写,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自命清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却又穷困潦倒,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他善良、迂腐,有同情心却又不被人理解,最终在人们的冷漠和嘲笑中走向死亡,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人物形象。

          (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悲剧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吗?
          2. 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无数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却又一事无成,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社会的冷漠、麻木,人们对弱者的嘲笑和歧视,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故事,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像孔乙己这样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悲哀。
          3. 比较阅读:将苏教版《孔乙己》与其他版本进行比较,看看在主题呈现、人物塑造等方面有哪些异同,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特色。

          (六)拓展延伸(7分钟)

          1. 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孔乙己这样被社会制度或观念束缚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帮助和关爱,避免让悲剧重演。

          (七)课堂小结(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鲁迅的《孔乙己》,通过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深刻领会了小说的主题,孔乙己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希望大家能从这篇小说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关注社会,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以“我看孔乙己”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今后应加强引导,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发言,比较阅读环节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展开,后续可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更深入的比较和思考。

          标签: #苏教版孔乙己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