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负”“徒”“幸”“引”等实词,“以”“因”等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 梳理文章情节,把握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 借助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以及廉颇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个人的行为应服从国家利益,学会在生活中以大局为重,与他人和谐相处。
- 教学重点
-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 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理解蔺相如对廉颇先“避匿”后“廷叱”的复杂矛盾心理及原因,体会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 深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精神。
-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人物形象。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 教师范读,重点强调一些难读的字词和句子的节奏,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文章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哪几件事?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 各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重点讲解以下实词、虚词和句式:
- 实词
- 负: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 徒:徒以口舌为劳(只,;徒见欺(白白地)。
- 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侥幸)。
-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 虚词
- 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表目的);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 因:相如因持璧却立(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 句式
- 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 教师选取文中重点句子,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文言知识。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 蔺相如
- 有勇有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毫不畏惧,言辞犀利,巧妙地夺回和氏璧,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谋。
- 顾全大局: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能够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避让廉颇,充分体现了他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 廉颇
- 英勇善战: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廉颇在军事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 知错能改: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得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避让自己后,能够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主动向蔺相如道歉,展现出了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
- 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 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蔺相如的语言机智、勇敢,廉颇的行动直率、坦诚,都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如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突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
- 提问:文章为什么要把廉颇和蔺相如放在一起写?他们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文章将廉颇和蔺相如放在一起写,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化解,展现了赵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内部团结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的故事体现了爱国这一主题,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都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这种爱国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 以“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爱国精神的理解。
(六)深入探究,体会主题(10分钟)
(七)课堂小结(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也学习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巧妙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布置作业(2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文言知识,分析了人物形象,体会了文章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复杂矛盾心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对爱国精神的理解时,深度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标签: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设计
- 蔺相如
(五)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20分钟)
- 实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人,我们要走进《史记》中的一篇精彩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去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展示廉颇和蔺相如的图片)这两位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去探寻这段历史的精彩吧!
(二)背景介绍(3分钟)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赵国是一个实力较强的国家,秦国一直对赵国虎视眈眈,企图吞并赵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廉颇和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赵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