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教学设计

jiayaozb.com19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豪情壮志。
  2. 通过朗读与赏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
  •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抒发。
  1. 难点
  •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历史感与时代使命感。
  •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思考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播放一段展现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广袤无垠的草原、波澜壮阔的大海、雄伟壮观的高山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 提问:面对如此苍茫大地,你可曾想过谁才是它的主宰者?从而引出课题《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 简要介绍+++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强调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独特风格与深远影响。
  • 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1925年,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让学生了解诗歌诞生的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1.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
  •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与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与气势。
  •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研读诗歌,分析意象与意境(15分钟)
  • 逐句分析诗歌,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山、林、江、舸、鹰、鱼等。
  • 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笔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秋景图,感受其豪迈奔放的情感基调。
  • 提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红遍”“尽染”两个词有何妙处?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魅力与艺术表现力。
  1.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12分钟)
  •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的色彩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的动静对比)、夸张(“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如“万山红遍”象征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等。
  • 分组讨论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巧妙运用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深化诗歌主题。
  •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1. 体会诗歌主旨,深入探讨(10分钟)
  • 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有何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担当。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诗歌内容与时代背景,谈谈自己对“谁主沉浮”的理解,以及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豪情壮志与伟大抱负。
  •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升华,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鼓励学生要胸怀天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1.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以及主旨。
  • 再次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与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心中铭记这首不朽的诗篇。
  1. 布置作业(3分钟)
  • 背诵并默写《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以“我眼中的祖国”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借鉴本诗的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诗歌鉴赏能力与情感体验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环节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内涵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今后需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更多实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魅力,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 📝💖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

标签: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