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灯笼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制作工艺。
- 掌握与灯笼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 学会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制作出具有创意和美感的灯笼。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地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勇于尝试的品质,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 教学重点
- 深入挖掘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教授学生制作灯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确保作品的质量。
- 教学难点
- 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使制作出的灯笼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文化特色。
-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分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 讲授法:讲解灯笼的历史、文化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灯笼有初步的认识。
-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灯笼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
-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灯笼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制作技巧。
-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灯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
- 灯笼的历史渊源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灯笼图片,从西汉时期的纸灯笼,到唐朝的宫廷花灯,再到明清时期的民间灯笼,让学生直观感受灯笼的发展历程。
- 讲解灯笼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照明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的功能逐渐丰富,成为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 灯笼的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思考灯笼在传统节日中的象征意义,春节挂红灯笼,寓意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元宵节赏花灯,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 讲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与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紧密相连,如“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玉兔捣药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灯笼上;“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也被巧妙地融入到灯笼的设计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灯笼的种类与造型
- 介绍常见的灯笼种类,如宫灯、纱灯、走马灯、水果灯等,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灯笼的特点和用途。
- 分析灯笼的造型特点,包括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以及各种造型所蕴含的寓意,圆形灯笼象征着圆满,方形灯笼代表着稳重。
- 文学作品中的灯笼
- 选取古代诗词中描写灯笼的经典篇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灯笼营造出的浪漫氛围和节日气息。
- 分享现代文学作品中与灯笼相关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灯笼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 艺术作品中的灯笼
- 展示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灯笼的作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街边店铺悬挂的灯笼栩栩如生,让学生领略画家笔下灯笼的细腻与生动。
- 欣赏民间剪纸、刺绣等艺术形式中的灯笼图案,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灯笼的质朴与美好。
- 播放一段关于现代艺术家利用灯笼进行创意设计的视频,如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环保灯笼、结合现代科技的智能灯笼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
- 提出讨论问题: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灯笼文化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创新灯笼文化🧐?
- 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 材料准备
- 准备好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如彩色卡纸、宣纸、竹条、铁丝、剪刀、胶水、蜡烛或 LED 灯等。
- 向学生展示各种材料,介绍其特点和用途,让学生对材料有初步的认识。
- 制作步骤
- 以制作传统宫灯为例,教师进行详细的示范。
- 第一步:用竹条制作灯笼的框架,将竹条弯曲成合适的形状,用铁丝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框架🎋。
- 第二步:裁剪彩色卡纸或宣纸,制作灯笼的外皮,根据框架的大小,剪出相应尺寸的纸张,注意留出粘贴的部分。
- 第三步:将剪好的纸张粘贴在框架上,可以用胶水或双面胶进行粘贴,粘贴时要注意平整、牢固,确保灯笼的外观整洁美观🎨。
- 第四步:在灯笼内部安装蜡烛或 LED 灯,作为照明光源,安装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短路等问题。
- 第五步:对灯笼进行装饰,可以用彩色丝线、珠子、剪纸等材料对灯笼进行点缀,使其更加富有艺术感和节日氛围🎉。
- 学生分组制作
-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选择制作不同类型的灯笼。
-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灯笼的制作任务,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考教师的示范步骤,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创新的制作方法。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灯笼作品。
- 创意启发
- 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合理利用和环保意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废旧物品改造成灯笼,既体现创意又具有环保意义♻️。
- 鼓励学生在灯笼的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将灯笼制作成动物、植物等形状,或者运用独特的装饰手法,如绘制脸谱、粘贴树叶等,使灯笼更具个性和文化内涵。
- 作品展示
- 各小组将制作好的灯笼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
-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作品的创意来源、制作过程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 评价环节
-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从造型设计、工艺制作、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灯笼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制作方法以及作品展示与评价等环节。
- 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将自己制作的灯笼挂在房间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与家人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 多媒体课件,包含丰富的灯笼图片、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
- 制作灯笼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工具,如彩色卡纸、宣纸、竹条、铁丝、剪刀、胶水、蜡烛、LED 灯等。
- 展示学生作品的展示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文化瑰宝,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其中一件独特的艺术品——灯笼🎈,当夜幕降临,一盏盏灯笼亮起,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为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灯笼,那你们能和老师分享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见到灯笼的场景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灯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三)作品欣赏(15 分钟)
(四)小组讨论(10 分钟)
(五)制作示范(15 分钟)
(六)实践操作(25 分钟)
(七)作品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八)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灯笼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时间分配上,实践操作环节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自己的创意构思,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和创新,在评价环节,可以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比重,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希望通过这堂关于“灯笼”的课,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创意之花,让古老的灯笼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标签: #灯笼 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