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通过散步观察,增强对不同动物的认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与特征。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带领学生在散步过程中有目的地观察动物,获得丰富准确的观察资料。
- 组织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梳理观察所得,加深对动物的理解。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能发现动物的细微特征和有趣行为,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观察动物的习惯,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用不同形式进行表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来一场特别的散步🚶♂️🚶♀️!在散步途中,我们将会走进一个神秘又奇妙的世界——动物世界🐅🦘,大家猜猜会看到什么有趣的动物呢?让我们带着这个期待出发吧!
(二)散步观察
- 路线规划选择校园周边环境优美、有丰富动物资源的区域作为散步路线,比如公园、小区绿地或者动物园附近。
- 观察要求
- 提醒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用眼睛看动物的外形、颜色、体型大小;用耳朵听它们的叫声;用鼻子闻一闻周边的气味;如有可能,还可以用手轻轻触摸一些安全的、允许接触的地方(比如观察蜗牛时感受它的壳的质感)。
- 注意观察动物的行为,比如它们在做什么呀,是在吃东西、玩耍、休息还是在躲避什么👀。
- 思考一下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实地观察同学们排好队,跟紧老师,我们出发啦!在散步过程中,老师会给大家一些观察提示,比如走到池塘边时,可以重点观察一下水中游动的动物🐟;走到树林里,看看树上、地上有没有有趣的小动物🐿️🐾。
(三)回到课堂,交流分享
- 小组交流回到教室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在散步时观察到的动物,每个同学都要讲一讲自己看到了什么动物,它长得什么样,有什么有趣的行为等,小组内互相倾听、补充,评选出小组内观察最仔细、分享最有趣的同学👦👧。
- 全班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小组观察到的动物,可以一边描述,一边展示自己提前画好的简笔画或者拍摄的照片📷,比如有同学分享说:“我看到了一只小花猫,它身上的毛软软的,有白色和橘色的花纹,它一会儿在草地上打滚,一会儿又追着一只蝴蝶跑,可活泼啦😺!”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问、补充,共同丰富对各种动物的认识。
- 深入讨论针对学生分享的动物,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深入讨论,比如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外形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松鼠的尾巴那么大呀?”让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还可以讨论动物在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增强学生对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记录与创作
- 让学生用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散步看动物世界中的收获,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详细描述自己看到的动物、观察的地点、当时的感受等📝;也可以画一幅画,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画下来,并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
-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动物卡片,在卡片上写出动物的名称、特征、生活习性等信息,还可以贴上自己观察时拍摄的动物图片或者亲手画的图案🎨,制作成一份独一无二的动物小档案。
(五)总结与拓展
-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一次特别的散步,走进了动物世界,观察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动物🐾,大家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用心思考,收获满满!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保持对动物的观察和热爱,发现更多动物世界的奥秘。
-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身边的动物,比如家里饲养的宠物或者小区里常见的鸟类等,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鼓励学生查阅书籍、网络资料,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制作更丰富的动物观察笔记📚。
教学反思
本次“散步看动物世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走进自然,观察动物,获得了直观而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但在组织散步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深入讨论环节,部分学生思维拓展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希望通过不断反思改进,能让这类实践教学活动更加精彩,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标签: #散步看动物世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