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描述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并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
- 学生能够说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 学生能够记住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通过学习中国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教学重点
-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
- 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和走向,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中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 掌握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利弊。
- 播放一段中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黄河壶口瀑布、珠穆朗玛峰、长江三峡等,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不同的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在中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地势地形。
- 中国地势的特征
- 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海拔高度,以及地势的起伏变化。
- 讲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并明确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
-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提问学生: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 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使得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 河流:河流在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如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水电站都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
- 交通:大河自西向东流,为东西部地区提供了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但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运。
- 中国地形的特点
-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类型,以及地形的分布情况。
- 讲解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 地形种类齐全,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地形。
- 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 提问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呢🤔?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 有利影响:地形多样,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 不利影响: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 中国主要的山脉
- 展示中国山脉分布图,讲解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 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 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 结合山脉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山脉的位置,并说出其走向,加深学生对山脉分布的记忆。
- 中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 展示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图,分别讲解它们的位置和特点:
- 四大高原:
-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有许多“坝子”。
- 四大盆地:
-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有许多绿洲。
-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 三大平原:
-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又称黄淮海平原。
-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有“鱼米之乡”之称。
- 结合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并说出其特点,加深学生对地形区的记忆。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点。
- 强调地势地形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 展示一些关于中国地势地形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读图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 下列山脉中,属于东西走向的是( )A. 长白山—武夷山 B. 天山—阴山C. 太行山—巫山 D. 祁连山—横断山脉
-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 高原和盆地 B. 高原和丘陵C. 平原和丘陵 D. 平原和盆地
- 请在图中填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
- 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和讲解。
-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 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节课进行分享。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五)布置作业(5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的地势地形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掌握了中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的分布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积极主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组织和引导,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实效。
标签: #中国的地势地形教案
- 四大高原: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