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史铁生〈合欢树〉教案

jiayaozb.com27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理解合欢树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 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培养感恩之心。
  • 帮助学生树立面对生活挫折的勇气和信心,领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围绕合欢树展开的叙事线索。
  • 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
  • 理解合欢树所象征的意义,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1.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平淡文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与自责。
  • 引导学生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中领悟生命的坚韧与美好,以及面对生活苦难应有的态度。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章情感氛围相符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多媒体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合欢树的形态特征,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树吗?它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引入作者史铁生,介绍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史铁生在经历了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后,母亲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支持,而合欢树不仅是母亲亲手栽种的,更是他们母子情感的寄托,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母爱和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思考以下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 文章围绕合欢树写了哪些事情?
  •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梳理文章脉络:

  • 文章以“合欢树”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1 - 3 段):写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母亲为了让“我”治病,到处找偏方,还鼓励“我”写小说。
  • 第二部分(4 - 12 段):写母亲去世后,合欢树的成长过程以及“我”对合欢树的情感变化。
  • 第三部分(13 段):写多年后“我”再次想起合欢树,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 分钟)

分析第一部分:

  • 提问:从这部分内容中,你能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母亲是一个坚强、执着、疼爱儿子的人,她为了儿子的病四处奔波,想尽办法,同时又鼓励儿子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 重点研读第 2 段中母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通过“惊惶”“昼夜守着”“直留神”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担忧。

分析第二部分:

  • 提问:母亲去世后,合欢树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这与母亲有什么联系?
  •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合欢树从弱小的树苗逐渐长大,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不断延续,母亲精心照料合欢树,就像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一样。
  • 重点研读第 7 段中关于合欢树生长的描写:“第三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四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从“叹息”“不舍得扔掉”“高兴了很多天”“侍弄”等词语中,深刻体会母亲对合欢树的情感,进而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 提问:“我”对合欢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如“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从“心思全在别处”“忘记”到后来对合欢树的关注和情感的转变,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逐渐加深。

分析第三部分:

  • 提问:文章结尾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
  •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母亲的去世让“我”感到悲伤,但在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合欢树所承载的情感中,“我”又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母爱,这种悲伤中夹杂着对母爱的珍视和回味,所以说“悲伤也成享受”,它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已经融入到生命之中,成为一种永恒的情感力量。

(四)小组讨论,主题探究(15 分钟)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欢树仅仅是一棵树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2.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合欢树象征着母亲,母亲像合欢树一样,默默地为儿子付出,给予他生命的滋养和力量。
  • 合欢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尽管经历了风雨,它依然茁壮成长,就像作者在母亲的关爱下,逐渐走出困境,面对生活的挫折。
  • 合欢树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它承载着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美好回忆,每当看到合欢树,就会想起母亲。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合欢树象征意义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主题:通过对合欢树以及母亲的描写,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

  •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母亲的爱和坚韧精神激励着作者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生命虽然充满了无常和苦难,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爱与希望中找到力量,让生命绽放出光彩。

(五)拓展延伸(5 分钟)

  1.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感恩母亲。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类似合欢树所代表的情感寄托的事物,进一步加深对情感表达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学习《合欢树》,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分析了母亲的形象,理解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希望同学们能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珍惜亲情,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 布置作业:
  •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合欢树》这篇文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情感以及对合欢树象征意义的深度挖掘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文学素养。

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希望这份教案能帮助您顺利完成《合欢树》的教学任务!😊

标签: #史铁生合欢树的教案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