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诗经·有客教学设计

jiayaozb.com28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经·有客》。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等。
    •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代人民送别友人时的真挚情谊。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大意,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 引导学生珍视友情,传承中华民族重视情谊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古代送别文化的独特魅力。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一些较为生僻字词及特殊句式的含义。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
      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诗歌大意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诗歌的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结识许多朋友,当朋友远行时,我们总会怀着不舍之情为他们送别,从古至今,送别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主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去感受一首古老的送别诗——《有客》。(板书课题)

      (二)知识讲解(7分钟)

      1. 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介绍诗歌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现在已难以确切考证,但从诗的内容来看,是描写主人送别客人的情景,可能是一位远方的客人前来拜访主人,主人热情款待后,客人即将离去,主人作此诗以表达送别之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
      2. 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3. 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
      4. 全班齐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5分钟)

      1.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合作交流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讨论后,仍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探讨。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
        • 字词
          • “有客有客”:有客人来了,这里的“有”是词头,无实际意义。
          • “亦白其马”:他的马也是白色的。“亦”,也;“白”,使动用法,使……白色。
          • “有萋有且”:萋、且,都是语助词,无实义,形容随从众多的样子。
          • “敦琢其旅”:“敦琢”通“雕琢”,引申为选择、挑选;“旅”,众,指挑选众多的贤士来辅助客人。
        • 句子
          •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意思是客人住了两夜,又住了四夜。“宿宿”,住两夜;“信信”,住四夜。
          • “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意思是主人殷勤地去追赶客人,左右的人都来挽留客人。“薄言”,语助词,无实义;“绥”,挽留。
        •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远方客人来访,主人热情接待,客人离去时,主人依依不舍,殷勤相送,并挑选众多贤士来辅助客人的情景。
        •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
            • 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
            • 客人离去时,主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能够体会出来?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
            • 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体现在:“有客有客,亦白其马。”用白色的马来迎接客人,显示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视。“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挑选众多贤士来辅助客人,体现出主人希望客人旅途顺利、诸事如意。
            • 客人离去时,主人心情不舍、留恋。“有客宿宿,有客信信。”通过客人停留时间的延长,侧面表现出主人希望客人多留几日的心情。“薄言追之,左右绥之。”主人殷勤地去追赶客人,左右的人都来挽留客人,生动地展现了主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4. 体会诗歌情感让学生带着这种不舍之情再次朗读诗歌,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厚情谊。
          5. (六)品味诗歌艺术特色(10分钟)

            1. 提问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请同学们从诗歌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
            2. 学生思考后回答
              • 语言: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用词准确生动,如“亦白其马”中的“白”字,形象地写出了马的颜色,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
              • 结构: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有客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反复出现,强化了情感表达,突出了主人对客人的关注和不舍。
              • 表现手法: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直接铺陈叙述主人迎接客人、款待客人以及送别客人的情景,使诗歌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挚动人。
            3. 教师补充讲解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在形式上,各章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字词上有所变化;在内容上,各章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反复咏唱,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强烈,这种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韵律美,还便于记忆和传唱。
            4. (七)拓展延伸(5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送别场景回忆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对比。
              2. 展示一些古今中外其他送别诗的名句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让学生朗读这些名句,体会不同诗人在送别诗中所表达的各异情感。

                (八)课堂小结(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诗经·有客》这首古老的送别诗,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了重点字词和句式,还体会到了诗歌中蕴含的主人对客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古代送别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也感受到了《诗经》这部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研读古代文学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九)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诗经·有客》。
                2. 仿照《诗经·有客》,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写一首送别小诗,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字数不少于150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诗经·有客》,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送别诗名句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送别文化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乐趣。 🌟

                标签: #诗经有客 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