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地理初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开启地理探索之旅

jiayaozb.com27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用途。
    • 掌握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方法,并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重要的经纬线和经纬度。
    •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理解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地球仪、阅读地图、分析图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讨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 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
      •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
      • 经纬度的判读和运用。
      •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运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的构造以及地球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现象。
      2. 讲授法:对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图表等方式,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如浩瀚的海洋、广袤的陆地、壮丽的山脉等,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们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它是如何运动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分钟)
        • 展示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如天圆地方、浑天说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卫星照片,直观地展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通过具体的数据,如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大小。
      2. 地球仪(8分钟)
        • 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如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等。
        • 强调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南北两极;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引导学生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如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长度都相等,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等。
      3. 经纬网(10分钟)
        • 讲解经纬度的划分方法:经度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180°,纬度从赤道(0°纬线)向南向北各分90°。
        • 通过在地球仪上标注重要的经纬线,如0°经线、180°经线、20°W、160°E、0°纬线、23.5°N、23.5°S、66.5°N、66.5°S等,让学生理解经纬度的含义。
        • 组织学生进行经纬度的判读练习,如给出一些地点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位置;或者给出地球仪上的位置,让学生说出其经纬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地球的运动(7分钟)
        • 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
        • 展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一年)以及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特点。
        • 结合生活实际,如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候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2. 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和方向?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构造、经纬网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形成知识框架。

        (五)课堂练习(5分钟)

        1.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A. 6371千米 B. 4万千米 C. 5.1亿平方千米 D. 6357千米
        2. 本初子午线是( )A. 0°纬线 B. 0°经线 C. 180°经线 D. 20°W经线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四季变化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昼夜交替 D. 五带的划分
        4. 某地的经纬度是(20°N,120°E),它位于( )A. 北半球、东半球 B. 南半球、西半球 C. 北半球、西半球 D. 南半球、东半球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标注出重要的经纬线和地理事物。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经纬度的判读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

        标签: #地理初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