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次北固山下》。
-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
-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并能准确表达出来。
-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歌情感。
-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诗句翻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哲理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学生自由朗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
-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潮平:潮水涨满,两岸阔: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风正:顺风,悬:挂。
- 译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 江春:江南的春天,入:进入,旧年:过去的一年。
- 译文: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乡书:家信,达:到达,归雁:北归的大雁。
- 译文: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大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以下问题:
- 诗歌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 画面与意境
-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乘船前行,驶向青山之外的旅途画面,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淡淡的漂泊之感。
-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潮水涨满,江面开阔,顺风行船的景象。“阔”字写出了江面的宽广,“悬”字则生动地表现了船帆高悬、平稳行驶的状态,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宁静的意境。
-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了海上日出,残夜将尽,江南春早的画面,这两句诗意境壮美,“生”和“入”二字用得精妙,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望着北归的大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情感分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点明诗人希望大雁能为自己传递家书,将思念之情寄托于归雁,可见思乡之切。
- 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旅途风光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颔联和颈联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以及颈联中蕴含的新旧交替的哲理,都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 这两句诗描绘了昼夜更替、新旧交替的景象,在残夜未尽之时,海日已经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南的春天已经来临。
- 它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心态。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诗歌。
-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 教师总结全文:这首《次北固山下》通过描写诗人在北固山下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长江下游早春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继续品味这首诗的韵味,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 背诵并默写《次北固山下》。
- 仿照《次北固山下》,写一首五言律诗,描绘自己熟悉的一处景色,表达某种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
(六)朗读背诵,总结全文(5 分钟)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朗读法和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在作业布置上,让学生仿照诗歌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诗歌创作能力,但对学生的要求可以更加明确和具体,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希望这份教案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标签: #次北固山下的优秀教案
(五)赏析诗歌,体会意境与情感(15 分钟)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去领略这首诗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王湾,唐代诗人,他“词翰早著”,现存诗 10 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这首《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王湾在江南行舟时所作,当时他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经过京口,到达北固山,在舟中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