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班幼儿进行"坐井观天"教学的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个故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
-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不同看法。
-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让幼儿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不同看法。
-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难点
- 直观演示法
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 讨论法
让幼儿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 游戏法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 导入
-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角——青蛙和小鸟。
- 展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 讲述故事
- 教师结合图片,生动地讲述故事。
- 提问:故事中讲了谁和谁?它们在争论什么?
- 讨论
- 分组讨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 每组请一名幼儿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
- 角色扮演
- 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 请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 引导幼儿回答: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 延伸活动
- 在语言区投放故事图片和头饰,让幼儿继续表演故事。
-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坐井观天”的故事来提醒自己不要只看到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
- 幼儿的参与度
- 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观察图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掌握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 有个别幼儿比较内向,在活动中表现得不够积极,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有部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训练。
- 幼儿的思维能力
-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拓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有部分幼儿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 幼儿的情感教育
- 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幼儿感受到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性格和行为方式,明白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的道理。
- 有部分幼儿对故事中的道理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
- 优点
-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 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感受,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 不足
-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最后的总结部分比较匆忙。
- 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 改进措施
-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展开。
-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指导和帮助。
- 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让幼儿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
项目 | 反思 |
---|---|
教学目标 | 明确,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
教学方法 | 多样化,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教学过程 | 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感受,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
教学效果 | 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掌握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
标签: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教案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