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文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审美情趣,更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古诗教学却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与改进,以开启诗意课堂的别样风景。
教学现状之思
在初中古诗教学中,目前仍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学方法略显单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逐句讲解、串讲诗意为主,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缺乏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兴趣不高,难以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
对诗歌意境的挖掘不够深入,古诗往往言简意赅,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诗歌所营造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境,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感悟其内涵。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参与度较低,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形式虽有开展,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并未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之新
为了改变古诗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在讲解前,播放一段关于塞外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丽景象,这样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诗歌中雄浑壮阔的意境。
问题引导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时,提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他是如何通过具体诗句体现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诗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值得推广,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诗歌的某个主题展开讨论,如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的生平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等,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不仅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意境感悟之妙
深入挖掘诗歌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通过意象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月”常常寄托着思念之情,“柳”则与离别有关,在教学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让学生找出诗中关于“月”的描写,体会诗人借月抒发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在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描绘的雪景,感受诗人以春花喻冬雪的奇妙构思,领略诗歌中浪漫瑰丽的意境。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感悟意境也至关重要,介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初衷,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如在讲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详细介绍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文天祥的抗元经历,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深刻体会诗歌悲壮深沉的意境。
主体地位之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古诗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对于学生的独特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歌改写、诗歌创作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诗歌朗诵比赛中,学生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更能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诗歌改写则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诗歌创作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的魅力,培养其文学创作素养。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也十分重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享受诗意课堂带来的乐趣。
初中古诗教学是一片充满魅力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与探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意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古诗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精彩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启一段段美妙的诗意之旅🎈,让我们在古诗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为学生点亮诗意人生的明灯🌟。
标签: #初中古诗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