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用深情与担当奏响时代强音—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jiayaozb.com27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引导学生了解艾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诗歌的意象、象征手法。
    • 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意象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 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思考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体会诗歌中强烈的爱国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 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
      • 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践行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情感。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对祖国的热爱。
      2. 展示一些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片,如长城、黄河、泰山等,让学生谈谈对祖国的印象和感受。
      3. 引出课题《我爱这土地》,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艾青以及他与这首诗的关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1. 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经历: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自幼喜爱美术,他的诗歌创作生涯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早期作品多反映土地的忧郁,后期则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2. 介绍《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思考并回答问题:
        • 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
        •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请学生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
      5. (四)意象分析,体会情感(15分钟)

        1. 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与沧桑,是诗人对祖国深深眷恋的情感寄托。
          • “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 “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黎明”: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代表着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3. 教师总结:这些意象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4. (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喉咙?

            明确:“嘶哑”一词形象地描绘出鸟儿为了歌唱祖国,已经竭尽全力,喉咙都变得沙哑了,突出了鸟儿对祖国的深情和为祖国歌唱的艰难。

          2. 提问:诗歌中多次出现“我爱这土地”,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是诗人直抒胸臆,反复强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炽热而深沉,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呼喊。

          3. 探讨诗歌的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朗读指导与再读诗歌(10分钟)

          1. 教师针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节奏韵律进行朗读指导:
            • 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时,要读出鸟儿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深情。
            • 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时,语速稍慢,语调要有起伏,分别读出土地的苦难、河流的悲愤、风的愤怒和黎明的希望。
            • 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时,要读出坚定和决绝。
            • 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要将情感推向++,读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情感。
          2. 学生根据朗读指导,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 (七)拓展延伸(10分钟)

            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国情感,分享身边的爱国故事。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践行爱国精神?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在新时代,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爱护国旗、保护环境、尊重他人等,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精神。

            (八)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艾青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分析、主题理解以及朗读体会等。
            2. 强调爱国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牢记爱国使命,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

            (九)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我爱这土地》。
            2. 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诗歌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意象、理解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时,可以让学生查阅更多资料,进行更充分的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希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能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用实际行动诠释对祖国的热爱💕。

            标签: #艾青 我爱这土地教案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