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通过神奇掌中火实验直观感受物质燃烧所需的条件。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 成功完成神奇掌中火实验,并能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燃烧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 确保实验安全,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同时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应对方法。
- 燃烧的定义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比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蜡烛燃烧、木材燃烧等,都是燃烧现象。
- 燃烧的条件物质要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实验要探究的重点内容,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 可燃物:能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像刚才实验中的酒精棉球,酒精就是可燃物。
- 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氧气参与反应,如果没有氧气,燃烧就无法进行。
-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只有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
(三)实验演示与讲解(15分钟)
- 实验器材准备
- 无水乙醇
- 水
- 两只蒸发皿
- 镊子
- 打火机(老师操作,注意安全)
- 实验步骤
- 向一只蒸发皿中倒入少量无水乙醇。
- 用镊子夹住蘸有乙醇的棉球,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将棉球放入另一只蒸发皿中,此时棉球在蒸发皿中继续燃烧。
- 向燃烧的棉球上滴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
- 棉球在蒸发皿中燃烧时,火焰明亮。
- 当向燃烧的棉球上滴加水后,火焰瞬间熄灭。
- 实验原理讲解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不是很神奇😃?这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我们刚刚学过的燃烧条件,棉球蘸有乙醇,乙醇是可燃物,在空气中能与氧气接触,并且被点燃,所以棉球能燃烧,当我们向燃烧的棉球上滴加水时,水吸收了棉球上的热量,使棉球的温度降低到了乙醇的着火点以下,同时水覆盖在棉球表面,隔绝了氧气,所以火焰就熄灭了,这就说明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 5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实验器材。
- 实验步骤指导
- 各小组按照老师刚才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注意正确使用镊子和打火机,确保安全。
-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 巡视指导老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 小组讨论
- 每个小组围绕实验现象和原理进行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燃烧条件来解释。
- 讨论如果改变实验条件,比如增加乙醇的量或者改变水的滴加方式,实验现象会有什么变化。
- 全班交流
-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共同探讨燃烧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因素。
- 请同学们回家后,用所学的燃烧条件知识解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并写成一篇小短文。
- 思考一下,如果要使熄灭的棉球重新燃烧起来,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并尝试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注意安全)。
(四)学生分组实验(20分钟)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
(六)课堂总结(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神奇掌中火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实验,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能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运用燃烧条件的知识,注意用火安全,防止火灾发生🔥,大家要保持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后还会有更多有趣的实验等着大家去发现哦!
(七)课后作业(5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学生对燃烧条件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操作时不够熟练,需要老师进一步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拓展实验和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更加注重实验安全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标签: #神奇掌中火实验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掌中火🔥,大家看,老师的手掌上现在并没有火,马上就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哦!(老师将蘸有酒精的棉球放在手掌上,然后点燃)哇,火在老师的手掌上燃烧起来了,但是老师的手却没有被烧伤,神奇吧😜!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个实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