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和过程。
- 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 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 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能力目标
- 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 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认同减数分裂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减数分裂的过程。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 教学难点
-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与遗传规律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通过展示亲子代染色体数量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保证亲子代染色体数量的稳定?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课题。
- 提问:我们之前学过有丝分裂,那么有丝分裂能保证亲子代染色体数量稳定吗?(引导学生回顾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 讲授新课
- 减数分裂的概念
- 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 强调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要素:有性生殖、成熟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 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哺乳动物++形成过程为例)
- 展示++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过程。
- 结合动画,逐步讲解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 间期:染色体++,DNA含量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此时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这一时期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 末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每个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前期:染色体再次螺旋化缩短变粗。
-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
- 在讲解过程中,利用黑板图或PPT,详细画出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帮助学生理解。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 引导学生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分析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情况,绘制坐标图。
- 总结规律:染色体数量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暂时加倍,末期又减半;DNA数量在间期++后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再次减半。
-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 从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细胞类型、子细胞数目和遗传物质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列表总结。
-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 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回顾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规律以及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 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 课堂练习
- 布置一些与减数分裂相关的练习题,如识图作答题、图表分析题、概念辨析题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
- 课堂总结
- 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重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减数分裂与遗传变异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和特点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动画演示、黑板图、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如同源染色体、联会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直观解释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要进一步优化课堂练习的设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减数 分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