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尤其是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的进位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每辆大巴车可以坐 24 人,一共来了 12 辆大巴车,那么请问,这次去参观博物馆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呢?(通过实际生活场景引出本节课的乘法运算问题)
-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乘法,也就是 24×12,那这道乘法算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 估算让学生先估算一下 24×12 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学生可能会这样估算:把 24 看成 20,12 看成 10,20×10 = 200;或者把 24 看成 20,20×12 = 240;也可能把 12 看成 10,24×10 = 240 等。通过估算,让学生对结果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精确计算做铺垫😃。
- 笔算(1)借助点子图理解算理老师展示点子图,将 24×12 表示出来,把 24 看成 20 + 4,12 看成 10 + 2。先算 20×10 = 200,这部分表示的是 20 个 10,在点子图上就是左边竖着的 20 行,上面横着的 10 列所包含的点子数。再算 20×2 = 40,这是 20 个 2,也就是左边竖着的 20 行,右边横着的 2 列所包含的点子数。然后算 4×10 = 40,是 4 个 10,即右边竖着的 4 行,上面横着的 10 列所包含的点子数。最后算 4×2 = 8,是 4 个 2,也就是右边竖着的 4 行,右边横着的 2 列所包含的点子数。把这四部分的结果相加:200 + 40 + 40 + 8 = 288。通过点子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2)引导学生列出竖式计算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24×12----48 (24×2 的结果)240 (24×10 的结果,这里的 0 可以省略不写,但要注意数位对齐)----288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计算过程,然后小组讨论: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请小组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 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题目:32×21 = 43×12 = 13×32 =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数学医院: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3×13----6923----299
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老师追问: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 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五)布置作业
- 书面作业: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的第 1、2、3 题。
- 拓展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帮爸爸妈妈计算一下家里一个月的水电费账单,看看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进位错误或数位对齐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加强指导,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四年级笔算乘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