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四年级语文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jiayaozb.com270

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 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 难点
  • 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 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与他从小树立的爱国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旧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欺辱的视频片段,如++战争、火烧圆明园等场景。
  2. 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遭受如此的苦难吗?
  3. 引出课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一位少年立下了宏伟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周恩来,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帝国主义、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演示等方法。
  • 对于较难理解的词语,如“中华不振”,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然后在后续的学习中深入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概括出:
  • 立志:周恩来疑惑中华不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 目睹: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 明理: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学习“立志”部分(第1 - 6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1 - 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周恩来的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
  • 出示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指导朗读,读出坚定、激昂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志向的远大。
  • 提问:“崛起”是什么意思?你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崛起”就是兴起,周恩来小小年纪就心系国家命运,立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的伟大志向,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睹”部分(第7 - 8自然段)

  • 自由朗读第7 - 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 学生汇报看到的内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周恩来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如“疑惑不解”“握紧拳头”,体会他的愤怒和不解。
  • 分角色朗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 提问:“为什么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学习“明理”部分(第9自然段)

  • 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周恩来真正明白了什么?
  •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的欺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中华不振”。
  • 提问:“从那时起,周恩来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与他之前的疑惑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在目睹了“中华不振”的残酷现实后,经过深思熟虑而立下的,更加坚定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0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周恩来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以及他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但祖国的发展仍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志向,鼓励他们要像周恩来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伟大志向。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2. 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志向,字数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其他故事,下节课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恩来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有了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中华不振”这一较难理解的概念,部分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希望这份教案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标签: #四年级语文22课教案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