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易水送别的教学设计

jiayaozb.com24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这一情节的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 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1.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易水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 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荆轲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体会古人对正义、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崇尚,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易水送别场景中人物的言行和情感,把握荆轲的侠义形象。
  • 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易水送别相关文段。
  1. 教学难点
  • 深入体会易水送别所蕴含的悲壮情感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等角度理解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体会文本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易水送别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我们将走进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易水送别。(板书:易水送别)

(二)背景介绍(3分钟)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大,对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燕国太子丹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决定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易水送别,就是荆轲即将踏上刺秦之路前,燕国众人在易水边为他送行的场景,了解了这样的背景,相信大家对易水送别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易水送别相关文段,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 学生自由朗读,模仿教师的朗读,初步感受文本的节奏和情感。
  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3. 全班齐读,要求读得整齐、流畅、有感情。

(四)疏通文意,积累知识(15分钟)

  1.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易水送别文段,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3.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实词
  • “和”:应和。
  • “为”:动词,发出;读“wéi”,变为。
  •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 “还”:通“环”,回来。
  • 虚词
  • “而”:表修饰,可不译;表承接,就。
  • “以”:因为;把。
  • 特殊句式
  • “为变徵之声”:“为”后省略宾语“之”,即“为(之)变徵之声”。
  • “复为慷慨羽声”:“为”后省略宾语“之”,即“复为(之)慷慨羽声”。
  •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请学生逐句翻译文段,教师强调翻译要点,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5分钟)

问题引导

  • 易水送别时的环境是怎样的?(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荆轲在送别时唱了两首歌,这两首歌的情感有何不同?
  • 送行的人们有怎样的表现?这些表现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情?
  1.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 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风萧萧兮易水寒”,通过描绘秋风萧瑟、易水寒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壮、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危险和此行的悲壮,也为下文荆轲慷慨悲歌、众人的反应做了铺垫。
  • 两首歌的情感:第一首“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表现出一种悲伤、凄凉、哀怨的情感,众人被荆轲的歌声感染,预感到此次行动的凶险;第二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充满了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豪情,荆轲以必死的决心踏上刺秦之路,展现出他的侠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 送行人们的表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送行的人们被荆轲的豪情所激发,他们怒目圆睁,头发都竖起来顶起了帽子,表现出对荆轲的敬佩、支持以及对此次行动的悲壮之感。

教师总结:易水送别这一场景,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言行和歌声,营造出了一种悲壮、豪迈的氛围,深刻地展现了荆轲的侠义形象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正义和勇气的崇尚。

(六)角色扮演,情境再现(12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荆轲、太子丹及送行的众人。
  2. 小组内进行讨论,设计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力求生动地再现易水送别的场景。
  3. 各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并评价。
  4.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易水送别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7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这一行为在历史上有怎样的意义?从荆轲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荆轲的精神品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 荆轲刺秦虽然没有成功阻止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但他的行为表现出了反抗++、勇于牺牲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后人反抗压迫的斗志。
  • 从荆轲身上,我们学到了要有正义感,敢于为了正义挺身而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也要明白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在历史的潮流中,有时需要更全面、更长远的思考和行动。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侠义之士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侠义精神的内涵。

(八)课堂小结(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易水送别这一精彩片段,感受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和易水送别的悲壮之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传承和弘扬这种正义、勇敢的精神,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领略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九)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易水送别相关文段。
  2. 以“易水送别”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你对这一场景的感受,要求运用描写和抒情的手法。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易水送别这一情节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荆轲的侠义形象和悲壮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了文本的魅力,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文言字词和句式的巩固练习,对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以更深入一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

标签: #有关易水送别的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