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平面构成作品绘制教案

jiayaozb.com36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
    • 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重复、渐变、发射、特异等,并能运用这些形式进行简单的平面构成作品绘制。
    • 学会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合理的组织和排列,创造出具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平面构成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欣赏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形式法则。
      • 掌握平面构成中各种基本形式的特点和应用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 学会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进行创意组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突破常规思维,发挥创新能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平面构成作品。
      • 如何把握平面构成中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使作品既符合形式美要求,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形式法则,使学生对平面构成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 欣赏法:通过展示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面构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绘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大量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
      2. 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直尺、圆规、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绘画纸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材料。
      3. 展示板若干,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风格迥异的平面设计作品,如海报、标志、包装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共同的设计元素和表现形式。
      2. 提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构成作品绘制。

      (二)新授(25分钟)

      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5分钟)
        •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平面构成的定义: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
        • 通过举例说明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广告设计、室内装饰、服装设计等,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5分钟)
        • 点:讲解点的概念,点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位置、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点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点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 线:介绍线的特点,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具有长度、方向、粗细、形状等变化,展示各种线条的图片,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给人的不同视觉感受,如直线的简洁、曲线的柔和、折线的活泼等。
        • 面:阐述面的形成,面是线移动的轨迹或由点的密集形成,展示不同形状的面的图片,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讲解面的形态和性格特征,如圆形的圆润、方形的稳定、三角形的锐利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是点、线、面的体现,加深学生对基本元素的理解。
      3. 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10分钟)
        • 重复:通过展示重复构成的作品图片,讲解重复的概念,即相同或近似的形象连续地、有规律地反复排列,分析重复构成的特点和作用,如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秩序感。
        • 渐变:展示渐变构成的作品,介绍渐变是指基本形或骨骼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它会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讲解渐变的类型,如形状渐变、大小渐变、方向渐变、位置渐变、色彩渐变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每种渐变类型的效果。
        • 发射:展示发射构成的作品,解释发射是指基本形或骨骼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分析发射构成的特点和形式,如离心式发射、向心式发射、同心式发射等,让学生感受发射构成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 特异:展示特异构成的作品,讲解特异是指在有规律的构成形式中,出现少数特异的元素,以打破常规的秩序,形成视觉焦点,分析特异构成的表现形式,如形状特异、大小特异、颜色特异、位置特异等,引导学生理解特异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独特作用。
        •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具体作品详细分析每种形式法则的构成原理和视觉效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形式法则的魅力。

        (三)实践操作(30分钟)

        1. 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平面构成形式(重复、渐变、发射、特异),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一幅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平面构成作品。
        2.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构成方法和技巧。
          •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分享创作思路和经验,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
          2. 每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运用的平面构成形式以及想要表达的主题。
          3.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意、形式美、表现手法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首先肯定学生们的努力和创意,对每一幅作品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然后针对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向,最后对本次实践课进行总结,强调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形式法则以及实践创作过程。
          2. 再次强调平面构成对于提高艺术素养和平面设计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平面构成,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课后作业

          1. 收集至少五幅运用不同平面构成形式的优秀设计作品,并分析其构成原理和艺术效果,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2. 运用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为自己的学校设计一个校徽,要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面构成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形式法则,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平面构成作品绘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和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学会了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在评价环节,可以更加注重多元化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外,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参与评价,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标签: #平面构成作品绘制教案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