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的由来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能够创作一首表达感恩教师的诗歌。
- 通过诗歌朗诵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教师节的重要意义,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如押韵、意象运用等。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对自己的影响,用真挚的情感创作诗歌。
-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突破诗歌创作中的思维局限,使诗歌富有创意和感染力。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 播放一段学生们在校园里与老师们相处的温馨视频,视频中展现老师耐心辅导学生、课堂上生动授课、课后与学生亲切交流等场景。
- 提问学生:“看完视频,你们想到了什么?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回忆与老师相处的点滴,引出教师节的主题。
- 介绍教师节的由来:讲述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 强++师节的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教师节,我们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认可,更是传承尊师重教这一优良传统。
- 展示一首感恩教师的经典诗歌,如《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
- 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如“灯塔”象征着老师为学生照亮前行的道路;“春雨”寓意老师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体会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传递这份感恩之情的。
- 组织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从这首诗歌中,你学到了哪些诗歌创作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 确定诗歌主题:明确本次诗歌创作的主题是“感恩教师节”,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思考,回忆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帮助和教导。
- 构思诗歌结构: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点明教师节,引出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中间部分通过具体事例或细节描写,表达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对自己的影响;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对老师的感恩和祝福。
- 教授诗歌创作技巧
- 押韵:讲解押韵的概念和作用,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常见的韵脚,如“ao”“ou”“ang”等,让学生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押韵技巧。
- 意象运用:鼓励学生寻找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用“蜡烛”比喻老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园丁”象征老师辛勤培育学生。
- 语言表达:提醒学生语言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五)学生创作(20分钟)
-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开始创作感恩教师节的诗歌,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犯错。
-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格式和规范,如分行书写等。
(六)诗歌分享与朗诵(15分钟)
-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在学生分享前,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给予尊重。
- 每位学生分享完后,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诗歌的主题是否明确、情感是否真挚、创作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入手,提出优点和建议。
- 全体学生一起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将课堂气氛推向++,在朗诵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进一步加深对教师节的感恩之情。
(七)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节的由来、诗歌赏析、创作指导以及学生的创作成果。
- 强调感恩教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可以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次认真的作业、一场优异的成绩等等。
-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延伸
- 将学生创作的优秀诗歌制作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或校园宣传栏,展示学生的才华,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感恩教师的氛围。
- 鼓励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的诗歌送给老师,或者以朗诵诗歌的方式为老师庆祝教师节,让老师切实感受到学生的感恩之情。 🌼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师节的意义,用诗歌这一独特的形式传递对老师深深的感恩之情,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增强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尊师意识。 🎉
标签: #感恩教师节诗歌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创作法、朗诵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