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卖炭翁》。
-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 掌握诗歌中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
-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卖炭翁生活的艰难,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人文精神。
- 教学重点
-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描写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情感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 讲授法:对诗歌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视频片段,如烈日下田间劳作、寒风中街头叫卖等场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
-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代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呢?由此引出课题《卖炭翁》。
- 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 介绍《卖炭翁》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当时社会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作者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 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 疏通文意(20分钟)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砍柴;“南山”,终南山。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地描绘出卖炭翁饱经风霜、辛苦劳作的形象。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绡”“绫”指丝织品,“充炭直”,充当买炭的钱,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 再次请学生翻译全诗,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诗歌的大致意思。
- 强调重点字词和翻译中的易错点。
- 布置作业:背诵全诗,完成课后练习题中关于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部分。
- 复习导入(5分钟)
- 请学生背诵《卖炭翁》,检查背诵情况。
- 随机抽取学生翻译诗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文意疏通知识。
- 精读诗歌,分析内容与手法(2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围绕卖炭翁写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卖炭翁烧炭、运炭,最终炭被掠夺。
- 分析卖炭翁的人物形象:
- 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外貌描写,体会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进一步突出他生活的无奈。
- 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 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将“一车炭”的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价值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宫市”的不公平和掠夺本质。
- 衬托手法:以卖炭翁的艰难生活衬托出宫廷生活的奢华,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廷++的批判。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 体会情感,深入探究(15分钟)
-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朽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
-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一些古代其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片段,如李绅的《悯农》等,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在表现同一主题时的异同。
- 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知道的当今社会中关爱弱势群体、关注民生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 课堂总结(5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作者情感以及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 布置作业(5分钟)
- 以“读《卖炭翁》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 收集一首你喜欢的古代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准备在下次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 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诗歌朗读音频、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 黑板、粉笔。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课时的教学,学生对《卖炭翁》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小组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深层情感以及将诗歌与现实联系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关注生活。
标签: #卖炭翁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