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深度剖析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让历史的警钟长鸣

jiayaozb.com26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学会分析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
    • 掌握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等,体会其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研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所代表的纳粹暴行,激发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增强对人类苦难的同理心,珍惜和平,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一独特标题的含义,体会其以“没有新闻”来传达最沉重新闻的巧妙构思。
      •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尤其是作者如何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集中营的恐怖场景,以及如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2.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挖掘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历史意义,理解作者对人性、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 如何让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真正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从奥斯维辛的悲剧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清晰的了解。
      2.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是如何让读者感受到集中营的恐怖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本。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围绕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简短纪录片片段,展示集中营的阴森画面、受难者的悲惨遭遇,配以沉重的音乐。
      2. 提问学生观看后的感受,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上这一黑暗的篇章,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二)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包括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和灭绝营,无数犹太人、战俘等在这里遭受了残酷的迫害和屠杀,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文本研读(25 分钟)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思考并回答: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它与文章内容有怎样的关系?
        • 明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表面上看,奥斯维辛已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供报道,但实际上,这里曾经发生的纳粹暴行却是最令人震惊、最惨痛的“新闻”,标题以一种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去探究文章内容。
      2. 精读课文,分析结构
        •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交代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缘由。
          • 第二部分(第 2 - 15 段):详细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景象,包括毒气室、焚尸炉、牢房等,展现了纳粹暴行的残酷。
          • 第三部分(第 16 - 17 段):结尾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 研读课文,分析写作特色
          • 语言特色
            • 提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集中营场景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分析: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布热金卡曾经的黑暗与恐怖,语言简洁而有力,富有感染力。
          • 对比手法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分析其作用。
            • 如:“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分析:将过去奥斯维辛的惨状与现在“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进行对比,突出了奥斯维辛悲剧的沉重和历史的沧桑感,更强调了作者对这段历史不能忘怀、必须记录的责任感。
          • 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 找出文中对集中营环境的描写语句,分析其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 如:“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 分析:表面上看似美好的环境描写,与集中营曾经的恐怖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生命的漠视。

            (四)小组讨论(15 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文章为什么以“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为题?这样的标题有什么独特的艺术效果?
              •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的?
              • 学习本文后,你对战争与和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价值。
            3. (五)拓展延伸(7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对当今世界有什么警示意义?我们应该如何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2.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其他历史上的暴行或灾难事件,探讨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从中应吸取的教训,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为维护和平、促进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
              2. 强调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是人类的伤痛记忆,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通过学习本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增强对历史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七)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1. 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2. 推荐阅读《安妮日记》,了解更多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苦难经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篇文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文章的写作特色,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所代表的纳粹暴行,激发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和平的珍视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环节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在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让语文教学在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是一份关于《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的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标签: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