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语文与数学融合教学设计案例,探寻跨学科教学新路径

jiayaozb.com370

教学背景

在当今教育领域,跨学科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语文和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有着各自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但也存在着诸多融合的可能性,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将语文与数学巧妙融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语文中的修辞手法、逻辑关系等知识,辅助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 掌握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图形特征等,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能够运用语文的表达方式使数学描述更清晰、生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在语文和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挖掘语文与数学学科知识的融合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
      •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理解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表达语文内容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语文和数学知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跨学科学习中有所收获,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

      1. 问题驱动法: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语文与数学的融合点。
      2.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宽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语文与数学融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知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展示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中有一个人拿着一根绳子去测量一口井的深度,绳子折成三折去量,井口外余 4 米;绳子折成四折去量,井口外余 1 米,问井深和绳长各是多少?
      2.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漫画,你们觉得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呢?(引导学生从语文理解题意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

      (二)知识讲解与融合(20 分钟)

      1. 语文助力数学理解
        •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绳子折成三折去量,井口外余 4 米;绳子折成四折去量,井口外余 1 米”,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所描述的数学情境。
        • 讲解语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对理解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如“折成三折”“折成四折”“余”等词,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数量关系。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数学问题,锻炼他们将数学问题转化为语文表述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数学方法解决语文问题
        • 引导学生设未知数,用数学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设井深为(x)米,根据绳子长度不变可列出方程:(3(x + 4) = 4(x + 1))。
        • 求解方程:[\begin{align}3(x + 4) &= 4(x + 1)\3x + 12 &= 4x + 4\12 - 4 &= 4x - 3x\x &= 8\end{align}]得出井深为 8 米,再计算绳长为(3×(8 + 4) = 36)米。
        • 讲解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数学方程是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数量关系的,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和逻辑性。

        (三)小组合作探究(15 分钟)

        1. 给出类似的语文与数学融合问题:“古诗中的数学美,有一首古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要求小组合作,先从语文角度理解古诗的含义,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15 分钟)

        1.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 第一组代表:我们先从语文诗句中分析出,吃饭的碗数和吃羹的碗数之和是 364 只,设僧人的数量为(x)人,那么吃饭用的碗数就是(\frac{x}{3}),吃羹用的碗数就是(\frac{x}{4}),可以列出方程(\frac{x}{3} + \frac{x}{4} = 364)。
          • 求解方程:[\begin{align}\frac{x}{3} + \frac{x}{4} &= 364\\frac{4x}{12} + \frac{3x}{12} &= 364\\frac{7x}{12} &= 364\x &= 364×\frac{12}{7}\x &= 624\end{align}]所以寺内有 624 名僧人。
        2.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共同交流跨学科解题的方法和心得。
          • 第二组代表:我们在理解诗句时,还可以这样想,把僧人分成每 12 人一组,那么吃饭需要(12÷3 = 4)只碗,吃羹需要(12÷4 = 3)只碗,一共需要(4 + 3 = 7)只碗,364 只碗可以分成(364÷7 = 52)组,每组 12 人,所以僧人一共有(52×12 = 624)人。
          •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和交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创新方法,同时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语文与数学融合的方法和收获。
            • 学生 1:我们学会了从语文的文字描述中提取数学信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 学生 2:通过小组合作,我明白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可以让问题有多种解法,跨学科学习很有趣。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几个有趣的案例,探索了语文与数学的融合,语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数学则能让我们更准确地解决语文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更多的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
          3. (六)课后作业(5 分钟)

            1. 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语文与数学融合的例子,下节课进行分享。
            2. 完成一道拓展性的跨学科题目:“在一个童话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兔子们分萝卜,如果每只兔子分 5 个萝卜,就会剩下 12 个萝卜;如果每只兔子分 7 个萝卜,就会少 4 个萝卜,请问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多少个萝卜?请用语文准确描述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求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语文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们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度,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阅读理解和数学解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跨学科思考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跨学科思维转换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跨学科学习体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标签: #语文数学融合教学设计案例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