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夜雨》这首诗。
- 深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精准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 熟练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句式的含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
- 联系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主旨,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珍惜友情的意识。
- 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 教学难点
- 深入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体会其委婉含蓄的表达。
-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意象,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诗歌内容。
-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重点字词、句式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共性问题,并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
- 重点字词
- “君”:指友人。
- “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 “灭”:熄灭。
- “暗”:昏暗。
- “迟”:缓慢。
- 重点句式
- 学生再次翻译诗歌,教师强调翻译时要注意语句通顺、表意准确。
- 小组讨论: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诗歌描绘了一幅在雨夜中,诗人独对残灯,思念友人的画面,残灯将灭,光线昏暗,诗人长夜难眠,想到友人此时也可能在远方思念自己,心中涌起无限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因友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
- “残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 “夜雨”:烘托出一种悲凉、寂寞的氛围,增添了诗人的愁绪。
- “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温馨生活的怀念。
-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夜残灯的景象,抒发诗人的孤独思念之情。
- 细节描写:“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使诗歌更具感染力,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歌的意境。
- 全班配乐朗读,营造氛围,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
- 背诵并默写《夜雨》。
- 仿照《夜雨》,写一首以“思念”为主题的现代诗歌,表达自己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
“谁复挑灯夜补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谁复夜挑灯补衣”。
(五)深入探究,体会诗歌情感(12分钟)
(六)诵读诗歌,体会情感(5分钟)
(七)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白居易的《夜雨》,通过诵读、翻译、分析等环节,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古诗,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夜雨》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和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合作能力,但在对诗歌情感的深入挖掘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内涵,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还可以继续探索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标签: #白居易夜雨教学设计
- 重点字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窗外细雨纷纷,你是否会思绪万千呢?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借雨抒情,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夜雨》,去感受他在雨夜中的别样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这首《夜雨》是他写给友人的一首诗,当时他在江州任职,与友人分别后,在一个雨夜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