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认识 20 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及加减法运算。
-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 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
- 难点
- 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 用同样的图形拼搭各种图案。
- 教学目标
-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 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掌握它们的特征。
- 难点: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用同样的图形拼搭出不同的图案。
-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等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拼、摆、画等操作活动,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引出本节课要认识的图形。
- 探究新知:
- 认识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面等,说说它们的形状,引出长方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长方形的特征。
- 认识正方形:展示魔方的面、地砖等,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形状,引出正方形,同样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正方形的特征。
- 认识三角形:展示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形状,引出三角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
- 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伸缩门、楼梯扶手等,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形状,引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 认识圆:展示硬币、车轮等,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形状,引出圆,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圆的特征。
- 巩固练习:
-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
-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用学具拼搭出各种图形。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学具拼搭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给它涂上颜色。
-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经历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掌握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能正确地进行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难点:理解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
-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
-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 探究新知:
- 教学例 1:12 - 9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思考 12 根小棒去掉 9 根,还剩几根,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
- 教学例 2:15 - 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思考 15 减去 8 怎么拨,引导学生通过拨计数器,进一步理解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
- 总结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例 1 和例 2 的计算过程,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如“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等。
- 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 进行口算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游戏。
- 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 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统计意识。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 难点: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正确地整理数据。
-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各种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分类的过程。
-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类和整理数据的任务。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它们分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类与整理。
- 探究新知:
- 教学例 1:有一些气球,如何分类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按颜色、形状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气球分类并整理在表格中。
- 教学例 2:有一些图片,如何分类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按人物、动物、植物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图片分类并整理在表格中。
- 认识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整理好的表格,介绍统计表的结构和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 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让学生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说说可以按哪些标准进行分类。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分类的方法和统计表的作用。
-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对自己的书包进行分类整理,并填写一张简单的统计表。
- 100 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
- 1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 10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能说出 100 以内各数位的名称,知道各数位的计数单位。
- 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运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 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100 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
- 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 1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算理。
-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计数器等直观演示,让学生感受 100 以内数的大小和组成。
-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亲身体验 100 以内数的认识过程。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 20 以内的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 100 以内的数。
- 探究新知:
- 教学例 1:数数 100 以内的数,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数到 10 根捆成一捆,再一捆一捆地数,数到 10 捆是 100 根,通过数数活动,让学生感受 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
- 教学例 2:数的组成,让学生拿出 23 根小棒,思考 23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数的组成。
- 教学例 3:数位的意义,通过计数器演示,让学生认识个位、十位、百位,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 教学例 4:1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比较 42 和 37 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数的位数和十位上的数等方面进行比较。
- 教学例 5: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如 30 + 2 =?引导学生思考 3 个十加 2 个一是 32,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算理。
- 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让学生数出 100 以内的数,说出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
- 进行数字接龙游戏,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和计算能力。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 100 以内数的认识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比较数的大小,怎样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
-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 100 以内数的认识游戏,如猜数游戏等。
- 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及换算。
- 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掌握 1 元 = 10 角,1 角 = 10 分。
- 能正确地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及换算,掌握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 难点: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直观认识人民币。
-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换钱、购物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民币的应用和计算。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场景,引出本节课要认识的人民币。
- 探究新知:
- 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观察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说说它们的特征和面值,介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 人民币单位换算:通过举例,如 1 元 = 10 角,1 角 = 10 分,让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关系。
- 简单的人民币计算:如 2 元 + 3 元 =?5 角 - 2 角 =?让学生通过摆人民币或在脑海中想象的方式进行计算。
- 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让学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人民币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 开展购物游戏,让学生用模拟人民币进行购物计算。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认识了哪些人民币面值,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如何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价格,记录下来并和家长说说如何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 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
-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计算算理。
-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 100 以内数的认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 探究新知:
- 教学例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如 30 + 20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思考 3 个十加 2 个十是 5 个十,即 50,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 教学例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如 25 + 2 =?25 + 20 =?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即相同数位相加。
- 教学例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 32 - 2 =?32 - 20 =?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即相同数位相减。
- 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
- 进行口算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并和家长说说计算方法。
- 探索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 让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探索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 难点:能根据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有规律的图形和数字,让学生直观感受规律。
-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规律,交流想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二单元: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四单元:100 以内数的认识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六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七单元:找规律
教学过程
标签: #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