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情真意切的散文,文章选取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这一生活片段,生动地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感受语言美。
- 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品味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体会文章浓浓的亲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 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
- 教学难点
- 理解“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方法
-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主题、构思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人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让我们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走进一个普通家庭的一次散步,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散步写了哪些人?
-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文章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围绕散步依次写了“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研读“分歧”部分
- 找出文中描写“分歧”的语句,读一读。
- 思考:面对分歧,“我”是如何解决的?体现了“我”怎样的品质?
-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分析:“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这句话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儿子的关爱。
赏析景物描写的语句
- 找出文中描写田野景色的语句,如“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 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景物描写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品味语言特色
-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但又饱含深情,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喜欢的理由。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赏析:如“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母亲眼中的美好景象,体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5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 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 “我”在家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
- 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 教师引导总结: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我”在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尊重母亲,又关爱妻子和儿子,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的主题是: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家庭充满爱与温暖。
(五)拓展延伸(7分钟)
- 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谈谈自己的感受。
- 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亲情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散步》这篇文章,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关爱家人,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家庭永远充满爱与温暖!
(七)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较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体会到了亲情的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和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在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时,还可以给予更多的启发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就是我的《散步》教学设计说课稿,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标签: #散步教学设计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