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鼎沸、横贯、浩浩荡荡”等。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 - 4自然段。
- 能抓住关键词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对大潮的赞美之情。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语感。
-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理解课文内容。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 教学难点
-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的情感。
- 理解“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等词语的含义。
- 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景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潮水吗?(引出课题《观潮》)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鼎沸、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演示等。
-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大潮到来之前、到来时、过后分别是怎样的景象?
-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 潮来前:平静
- 潮来时:壮观
- 潮头过后:余波
- 学习潮来前
- 指名读第1 - 2自然段,思考: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理解“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词语,体会人们等待大潮到来时的急切心情。
- 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期待之情。
- 学习潮来时
- 自由读第3 - 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大潮到来时的画面,用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小组交流,讨论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变化。
-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 声音:“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通过这些描写,让学生感受大潮声音的巨大变化,仿佛身临其境。
- 样子:“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 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表现出大潮的气势。
- 播放大潮视频,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潮来时的震撼场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引导学生背诵第3 - 4自然段。
- 学习潮头过后
- 轻声读第5自然段,思考:潮头过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会余波的气势。
- 指导朗读,读出余波的气势逐渐减弱。
- 总结写法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 明确:按时间顺序,从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方面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描写声音、样子等,多角度展现大潮的壮观。
- 拓展延伸
-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如日出、日落、暴风雨等。
- 交流分享自己的习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 再次强调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情感。
- 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景。
- 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把自己写的自然景观小短文修改完善后,读给家人听。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感受奇观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有了深刻的感受,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魅力,效果较好,但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和理解一些较难的词语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 #2018观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