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感受《青春舞曲》欢快活泼的旋律,体会歌曲中表达的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 让学生了解++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涵。
- 能够准确地哼唱歌曲的主旋律,体会++尔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 难点
- 引导学生把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准确表现出++尔族音乐的风格韵味。
- 通过音乐鉴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
- 播放一段++尔族舞蹈的视频,展示++尔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引导学生观察舞蹈的动作特点、服饰特色,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 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呀?你们对++尔族还有哪些了解呢?”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尔族歌曲《青春舞曲》。
- 向学生介绍《青春舞曲》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曲是由王洛宾先生根据++尔族民歌改编而成,王洛宾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和传播新疆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青春舞曲》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和富有哲理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经典的民族歌曲。
- 简单介绍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歌曲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和青春的短暂易逝,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时光,积极向上地生活。
- 播放《青春舞曲》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
- 听完后,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是欢快的、活泼的还是其他的感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歌曲的初步感受。
- 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并思考每一段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有什么特点。
- 第一段:分析旋律的起伏,感受其欢快跳跃的节奏,如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频繁出现,营造出活泼轻松的氛围,讲解歌词中描绘的大自然景象,如“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引导学生体会时光的轮回。
- 第二段:着重让学生感受旋律中的装饰音,如波音、滑音等,这些装饰音为歌曲增添了浓郁的++尔族音乐风格,带领学生哼唱这一段,体会装饰音的独特韵味。
- 第三段:强调歌曲的节奏变化,后半部分节奏逐渐紧凑,增强了歌曲的动感,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中“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所表达的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 每段欣赏完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每一段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范唱歌曲的主旋律,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歌声轻轻哼唱,感受歌曲的旋律线条。
- 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重点教唱旋律中的难点部分,如装饰音和节奏变化较大的地方,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歌曲。
- 分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小组内成员互相倾听、纠正,然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演唱,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 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完善舞蹈动作。
- 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创编的舞蹈,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青春舞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装饰音的运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
- 再次强调珍惜青春时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向上,让青春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青春舞曲》给家人听,并搜集其他++尔族音乐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二)歌曲介绍(3 分钟)
(三)初听歌曲(5 分钟)
(四)分段欣赏(12 分钟)
(五)学唱歌曲(10 分钟)
(六)拓展与创作(7 分钟)
(七)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青春舞曲》的音频和视频资料、钢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在音乐感知、分析、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把握装饰音的准确性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小组讨论和创编活动中,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快乐🎵🎶🎸。
标签: #青春舞曲鉴赏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