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屠呦呦的生平经历,包括她在疟疾防治研究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突破,掌握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以及对全球疟疾防治的重大贡献。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屠呦呦的科学研究方法,如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灵感、勇于尝试新的实验方法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屠呦呦坚韧不拔、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深入剖析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科学精神,全面介绍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的重要意义和巨大贡献。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她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并取得成功的,培养学生从屠呦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将科学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方法
- 讲授法通过讲解屠呦呦的生平事迹、青蒿素的发现历程等,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
- 案例分析法选取屠呦呦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如青蒿素提取方法的多次尝试,让学生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屠呦呦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启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屠呦呦的事迹和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疟疾危害的视频,展示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场景,如患者痛苦的面容、贫困地区因疟疾导致的家庭悲剧等,提问学生:“面对如此严重的疾病,科学家们是如何努力寻找治疗方法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屠呦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屠呦呦生平介绍(1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屠呦呦的照片和简介,向学生介绍她的出生年月、籍贯、教育背景等基本信息,重点讲述她早年投身于中医药研究的经历,以及在疟疾防治研究领域的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提到她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始终没有放弃对疟疾治疗方法的探索。
(三)青蒿素的发现历程(20分钟)
- 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灵感介绍屠呦呦团队受到古代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展示相关古籍图片,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 实验与失败详细讲述研究团队最初采用传统的水煎熬煮青蒿的方法提取有效成分,但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中的挫折与困境。
- 转机与突破介绍屠呦呦改用++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其对疟疾的显著疗效,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四)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与贡献(15分钟)
- 作用机制讲解运用简单易懂的图表和动画,向学生解释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干扰疟原虫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杀灭疟原虫的目的,让学生了解青蒿素在分子层面上对疟疾治疗的重要作用。
- 全球疟疾防治贡献介绍青蒿素在全球疟疾防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如何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展示一些数据和实例,如疟疾发病率的显著下降、受疟疾影响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等,让学生深刻体会青蒿素的重大贡献。
(五)小组讨论:屠呦呦的科学精神(15分钟)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展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这些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 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如屠呦呦的坚韧不拔精神,面对多次失败仍不气馁;勇于探索精神,敢于尝试新的提取方法;团队合作精神,与研究团队成员密切协作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屠呦呦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六)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屠呦呦的生平事迹、青蒿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以及她所展现的科学精神,强调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成就不仅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科技界赢得了荣誉,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
(七)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从屠呦呦事迹中受到的启发,以及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字数不少于500字,鼓励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信息。
教学资源
- 屠呦呦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 介绍青蒿素发现历程的科普文章和书籍。
-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图表等。
标签: #屠呦呦事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