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郭沫若及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今异义词。
- 分析剧中屈原的人物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斗争意志。
- 体会历史剧的特点,理解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统治区黑暗现实愤懑的写作意图。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剧本,梳理剧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增强对戏剧的感悟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屈原及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把握剧情,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斗争性格。
- 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体会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 学习屈原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体会剧本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 引导学生通过对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的分析,感受戏剧的魅力。
教学方法
-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剧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增强对戏剧的感悟能力。
-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才华横溢,一心报国,却遭奸臣陷害,被流放他乡,他始终心系祖国,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要走进郭沫若先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去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精神。(板书课题:屈原 郭沫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
- 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义愤填膺,借屈原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风云,表达了对+++统治区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靳尚(jìn) 谗言(chán) 婵娟(chán juān) 徘徊(pái huái) 稽首(qǐ)
- 解释下列词语:诡谲(guǐ jué):欺诈,狡黠。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 思考并回答问题
- 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斗争为背景,讲述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在楚国面临秦国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主抗秦,却遭到以靳尚为首的奸臣陷害,最终被楚怀王放逐的故事。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写屈原清晨漫步橘园,抒发爱国之情,婵娟前来侍奉,师生情深。
- 第二部分(从“[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到“[靳尚与郑詹尹低声密谈,然后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设计陷害屈原,让他去劝说楚王改变联齐抗秦的主张。
- 第三部分(从“[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到“[卫士甲、乙扶屈原下]”):写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悲愤交加,怒斥张仪和楚怀王,表达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 第四部分(从“[郑詹尹抱剑,诡谲地自右侧登场]”到“[郑詹尹仓皇退下]”):写郑詹尹深夜来劝屈原服药++,屈原严词拒绝。
- 第五部分(从“[婵娟伪装成钓者由左首登场]”到结束):写婵娟为救屈原,偷来救命的酒,却被南后毒死,屈原悲愤地呼喊,婵娟的灵魂显现,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强烈++。
(四)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 屈原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热爱祖国,心系百姓,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他才华横溢,却遭奸臣陷害,被楚怀王放逐,但他不屈不挠,敢于抗争,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爱国精神和斗争性格令人敬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 请找出文中描写屈原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其体现了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
- “你们只有欢喜谄媚,只有吹牛拍马!你们怯懦得没有胆量,你们只知道做梦!你们是喝醉了酒吗?你们是发狂了吗?你们不知道你们是在做着抄家的大盗吗?”(语言描写,体现了屈原的愤怒和对奸臣的斥责)
-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屈原的悲愤和不屈)
- 婵娟
- 学生思考并回答:婵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教师总结: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她纯洁善良,勇敢忠诚,她深爱着屈原,为了救屈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形象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正义和光明的追求。
- 找出文中描写婵娟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婵娟!婵娟!你在哪里呀?婵娟!”(屈原的呼喊,表现了屈原对婵娟的关爱和牵挂,也从侧面烘托了婵娟的重要性)
(五)分析戏剧冲突(10分钟)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戏剧冲突
- 屈原与靳尚、郑詹尹等奸臣之间的矛盾冲突。
- 屈原与楚怀王之间的矛盾冲突。
- 屈原内心的爱国与悲愤的矛盾冲突。
- 分析戏剧冲突的作用
- 推动剧情发展,使故事更加曲折生动。
- 突出人物性格,展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斗争意志。
- 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区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六)体会历史剧的特点(10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剧的定义和特点历史剧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的戏剧作品,它具有历史性、戏剧性和文学性等特点。
- 结合《屈原》,分析其历史剧的特点
- 历史性:剧本以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 戏剧性:通过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如屈原与奸臣的斗争、屈原与楚怀王的矛盾等,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 文学性:剧本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屈原的独白和对话,都充满了++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七)深入探究主题(1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屈原的遭遇,反映了+++统治区黑暗现实,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愤怒和++,也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斗争意志,激励人们为了追求光明和正义而不懈努力。
-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抗争的精神。
(八)课堂小结(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通过阅读剧本,我们了解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精神,分析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体会了历史剧的特点,深入探究了主题,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屈原身上汲取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热爱祖国,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九)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屈原的独白“雷电颂”。
- 以“我心目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 阅读郭沫若的其他历史剧作品,如《棠棣之花》《虎符》等,加深对历史剧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郭沫若的《屈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把握剧情,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历史剧的特点和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戏剧语言的分析还可以更加深入,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引导不够充分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戏剧的魅力。
标签: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