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 = Fs),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能对生活中常见的功的大小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功的计算公式(W = Fs)及其应用。
- 教学难点
-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准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 正确理解功的概念,克服“力越大做功越多”等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叉车举高货物、马拉车前进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都有力的作用,力对物体产生了什么效果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新课讲授
- 功的概念
-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结合导入图片,分析叉车举高货物时,叉车的力使货物的位置升高,即力对货物做了功;马拉车前进时,马的拉力使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力对车做了功。
- 总结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呢🧐?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列举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如:
- 人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对水桶的拉力是否做功?(虽然有力作用在水桶上,水桶也移动了距离,但拉力方向竖直向上,水桶移动方向水平,拉力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拉力不做功)
- 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有没有力对冰块做功?(冰块由于惯性滑动,没有受到水平方向的力,没有力对冰块做功)
- 通过分析这些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强化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 功的计算
- 介绍功的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 = Fs)。
- 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 举例说明公式的应用:一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受到(5000N)的牵引力,汽车沿牵引力方向前进了(1000m),求牵引力做的功。
- 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明确(F = 5000N),(s = 1000m),然后代入公式计算:(W = Fs = 5000N×1000m = 5×10^6J)。
- 让学生完成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
- 探究影响功大小的因素
- 提出问题: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 引导学生猜想:可能与力的大小、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关。
- 设计实验:
-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匀速前进,改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改变力的大小),测量木块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移动的距离,计算拉力做的功。
- 保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改变木块移动的距离,再次测量并计算功的大小。
-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测量距离。
- 分析数据: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关,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就越多😃。
(四)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等。
-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课堂练习
- 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了(5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焦耳🧐?
- 下列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B. 小明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C. 吊车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D. 用力推桌子,桌子没动
- 用(100N)的水平拉力,将质量为(10kg)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匀速拉动(10m),求拉力做的功和重力做的功((g = 10N/kg))😃?
(六)布置作业
- 书面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力对物体做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大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还存在困难,在判断力是否做功时容易出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