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戏腔的独特魅力与特点,激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
- 帮助学生掌握戏腔发声的基本方法,能够初步模仿简单的戏腔旋律。
- 通过歌曲演唱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戏腔发声中气息控制、共鸣运用和口腔位置调整等技巧。
- 学会用戏腔演唱一首简单的歌曲片段。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找到并保持正确的戏腔发声状态,避免发声位置偏移。
- 让学生理解并表现出戏腔所蕴含的情感和韵味。
- 讲解示范法:通过详细讲解戏腔发声原理和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感受戏腔特点。
- 练习法:安排大量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戏腔演唱技巧。
- 对比教学法:将戏腔与普通发声对比,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戏腔差异。
-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演唱,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 介绍戏腔的起源与发展
- 讲解戏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独特的发声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剧种的戏腔各具特色。
- 举例说明一些著名剧种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戏腔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 分析戏腔的发声特点
- 强调戏腔发声需要运用丹田气息,通过腹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控制气息的强弱和长短。
- 讲解共鸣的运用,如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明亮、圆润、富有穿透力。
- 指出口腔位置的调整,牙关打开,舌头放松,口腔呈椭圆形,有助于声音的集中和共鸣的增强。
- 气息练习
- 让学生平躺在床上,将手放在腹部,感受呼吸时腹部的起伏,进行慢吸气、慢呼气练习,每次吸气要尽量将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收缩腹部,保持均匀的节奏。
- 进行快吸快呼练习,像闻花香一样迅速吸气,然后快速呼气,重复多次,锻炼气息的灵活性和爆发力。
- 开展气息延长练习,深吸一口气,用“嘶”音慢慢呼出,尽量延长时间,感受气息的持久控制。
- 共鸣练习
- 鼻腔共鸣练习:引导学生用“嗯”音哼唱,感受鼻腔的震动,然后逐渐加大音量,体会鼻腔共鸣对声音的修饰作用。
- 头腔共鸣练习:让学生半打哈欠,找到眉心处的震动感,用“咿”音哼唱,尝试将声音集中到头腔,使声音更加明亮、高亢。
- 口腔共鸣练习:发“a”音,张大嘴巴,保持口腔的打开状态,感受声音在口腔内的共鸣效果,逐渐调整口腔形状,找到最佳共鸣位置。
- 发声位置调整练习
- 引导学生模仿戏曲演员的发声位置,用手指轻轻放在下巴下方,发声时感受下巴的放松,避免用力下压。
- 进行“气泡音”练习,放松声带,发出像水泡咕噜咕噜的声音,从低到高逐渐滑动,找到轻松、明亮的发声感觉。
- 练习“打嘟噜”,快速颤动舌尖,发出连续的“嘟”音,锻炼舌头的灵活性,为戏腔发声做好准备。
- 教师示范演唱一段简单的戏腔旋律,如京剧《苏三起解》中的经典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的开头部分,让学生仔细聆听🎵。
- 逐句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示范发音、口型和气息运用,让学生跟着模仿。
-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倾听、纠正发音和演唱中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 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发声位置不准确、气息不稳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 选择一首适合男生演唱的带有戏腔元素的歌曲,如霍尊的《卷珠帘》,将其中的戏腔部分单独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演唱练习。
- 教师先完整演唱一遍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表达,然后再分段教唱学生。
- 在教唱过程中,重点指导戏腔部分的演唱,让学生注意与前后旋律的衔接和情感的转换。
- 学生跟随伴奏进行完整演唱,教师可以用钢琴为学生伴奏🎹,增强演唱的效果。
- 组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鼓励学生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表情,如眼神交流、手势动作等,提升表演的感染力。
-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 强调戏腔演唱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戏曲作品,深入了解戏腔艺术。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整演唱本节课所学歌曲,并录制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推荐学生观看一些戏曲表演节目,如京剧《穆桂英挂帅》、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进一步感受戏腔的魅力。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戏曲视频和歌曲音频。
- 钢琴,为学生演唱提供伴奏。
- 相关戏曲教材、乐谱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演唱者独特的发声方式和演唱风格,提问学生对这种演唱形式的感受和认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戏腔男生演唱教学。
(二)戏腔知识讲解(10 分钟)
(三)发声练习(20 分钟)
(四)戏腔旋律模仿(15 分钟)
(五)歌曲演唱实践(20 分钟)
(六)课堂总结与拓展(5 分钟)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戏腔演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初步掌握了戏腔发声的基本方法和演唱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气息控制和共鸣运用上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训练,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表现戏腔所蕴含的情感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诠释戏曲作品的内涵,希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能够更好地开展戏腔教学,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标签: #戏腔男生 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