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比例的定义与概念教学设计

jiayaozb.com370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能说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 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 教学难点
  •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有关建筑、摄影等领域中比例应用的视频,如埃菲尔铁塔的设计、摄影作品的构图等,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形状和尺寸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例。
  2.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比例,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 比例的定义
  • 呈现教材中的几幅图片,如不同尺寸的国旗、地图等,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长与宽,并计算它们的比值。
  • 以国旗为例,写出不同尺寸国旗长与宽的比:
  • 天安门广场国旗:长5m,宽10/3m,长与宽的比是5:10/3 = 3:2。
  • 学校操场上国旗:长2.4m,宽1.6m,长与宽的比是2.4:1.6 = 3:2。
  •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引出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用字母表示比例:如果a:b = c:d,那么a、b、c、d叫做组成比例的项,a、d叫做比例的外项,b、c叫做比例的内项。
  • 3:2 = 6:4中,3和4是外项,2和6是内项。
  1.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 给出一些比,如2:3和4:6,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2:3 = 2/3,4:6 = 2/3,比值相等,所以2:3 = 4:6可以组成比例。
  • 再给出一些比,如3:4和6:7,让学生计算比值,3:4 = 3/4,6:7 = 6/7,比值不相等,所以3:4和6:7不能组成比例。
  •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 教材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5/8:1/4
  •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判断的方法和步骤。
  1. 拓展练习
  • 已知3:5 = 6:x,求x的值。
  •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可得3x = 5×6,即3x = 30,解得x = 10。
  • 让学生完成类似的练习题,如已知2:x = 4:8,求x的值等,巩固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回答比例的定义、各部分名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如比例的定义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比值是否相等,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中非常重要等。

(五)布置作业

  1. 书面作业:教材课后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家里一些物体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它们的比值,看看哪些物体的尺寸比可以组成比例,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定义和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能够掌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导入、实例分析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计算比值不够准确,导致判断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比例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标签: #比例的定义与概念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