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村居》。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春天乡村的美丽景色和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意境。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 教学难点
-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以及对乡村儿童生活情趣的感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 播放一段春天乡村景色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了田野里嫩绿的麦苗、盛开的桃花、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们在户外放风筝等场景。
-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哪里的景色呀?你们喜欢这样的乡村春天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乡村春天的印象和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村居》。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春天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7分钟)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正确,节奏是否恰当。
-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朗读是基础,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为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多读多练,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理解诗歌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5分钟)
学习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
- 出示“草长莺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 提问:“这里的‘长’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草长”就是草生长得很茂盛。
- 讲解“莺飞”,介绍莺是一种小鸟,在春天里欢快地飞翔。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描绘的画面:春天到了,小草长得绿油油的,黄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 教师总结:这句诗通过描写春天里草和莺的生长、飞翔,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习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
- 展示杨柳依依、如烟如雾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
- 提问:“‘拂堤’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杨柳枝条低垂,好像在抚摸着堤岸。
- 讲解“醉春烟”,把杨柳在春天的烟雾中摇曳的姿态比作人喝醉了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的婀娜多姿。
- 请学生描述诗句画面:杨柳依依,轻拂着堤岸,仿佛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 教师总结: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春天里杨柳的柔美姿态,与第一句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春景图。
学习第三句“儿童散学归来早”
- 引导学生思考:“散学”是什么时候?孩子们为什么“归来早”?
-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散学”就是放学,因为春天的白天变长了,孩子们放学后有更多的时间玩耍。
- 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了家。
学习第四句“忙趁东风放纸鸢”
- 出示孩子们放风筝的图片,讲解“纸鸢”就是风筝。
- 提问:“孩子们为什么要‘忙趁东风’去放风筝呢?”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享受春天乐趣的心情。
-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诗:孩子们急忙趁着春风去放风筝。
- 教师总结:这句诗描绘了孩子们放学后欢快地放风筝的情景,为整首诗增添了活泼欢快的气氛。
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理解诗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 教师总结全诗意思: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如借助图片直观感受、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诗句意思,使学生对整首诗有更清晰的理解。
(四)体会意境,感受情感(10分钟)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 教师描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乡村的田野上绿草如茵,黄莺在天空中欢快地歌唱,堤岸上,杨柳依依,轻柔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与春天的烟雾融为一体,这时,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放学后,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拿起风筝,趁着温暖的东风,欢快地在田野上奔跑着,放飞手中的风筝,他们的笑声回荡在整个乡村,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
- 提问学生:“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春天乡村景色的美丽和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 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心情,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他可能当时就在现场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被乡村的美景和孩子们的欢乐所感染,所以才用诗歌记录下了这美好的一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述感受,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作者对乡村春天的喜爱和对儿童生活情趣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创作的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朗读背诵,拓展延伸(5分钟)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 男女生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 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 让学生看着诗句画面,尝试背诵。
- 同桌互相背诵检查。
- 全班齐背。
拓展延伸
- 提问学生:“你们在春天里还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春天的生活经历。
- 让学生仿照《村居》,写一写自己春天里的活动,如“春日郊外行”“校园春趣”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春天经历,并进行小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村居》这首古诗,从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到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再到学习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情感,最后进行朗读背诵和拓展延伸,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诗歌内容,感受到了春天乡村的美丽和儿童生活的情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继续感受春天的美好,多读古诗,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诗歌的重点内容,通过直观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记忆诗句,同时也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
标签: #村居教学设计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