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会认“瑜、忌”等10个字,会写“妒、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词语。
- 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 初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 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默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观看。
- 看完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精彩情节出自哪部名著呀🧐?对,是《三国演义》,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船借箭》。
-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 重点讲解“妒忌、都督、迟延、幔子、++手、丞相、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 运用多种方式巩固生字词,如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
-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抓住关键人物和主要情节进行概括。
-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请学生根据提示,完整地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习第1 - 2自然段
- 指名朗读,思考:周瑜为什么要为难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理解“妒忌”一词,并通过对比周瑜和诸葛亮的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周瑜的心胸狭隘。
- 出示句子:“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引导学生分析“挺”字的表达效果,感受诸葛亮的才干出众。
学习第3 - 5自然段
- 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诸葛亮是怎样面对周瑜的刁难的🤔?他为什么敢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诸葛亮的语言描写“只要三天。”“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从容自信。
-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与周瑜多做争辩,直接答应下来呢🧐?
- 教师总结:诸葛亮深知周瑜的心思,他一方面是为了顾全大局,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信心。
学习第6 - 9自然段
- 自由朗读,思考: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他是如何安排这些准备工作的😃?
-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引导分析:
-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肃的忠厚老实,也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早就料到鲁肃不会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环境描写,为下文草船借箭埋下伏笔,突出了诸葛亮选择时机的巧妙。
- 诸葛亮算准了天气,算准了曹操的性格,算准了鲁肃的为人,真可谓是神机妙算啊👍!
(四)课堂小结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 布置作业
- 抄写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 用自己的话把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文意,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更加深入,神机妙算”,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对于古典文学的韵味挖掘还不够,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标签: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