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jiayaozb.com52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 理解诗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 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词大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提升合作交流与分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战斗场景所表达的情感。
      • 掌握诗词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渲染等。
    2.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重点语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播放一段红军长征时期激烈战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 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能想到哪些与长征相关的故事或诗词?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从而引出课题《忆秦娥·娄山关》。

      (二)背景介绍(3 分钟)

      1. 介绍《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 1935 年 2 月,红军二渡赤水后,于 2 月 25 日攻克娄山关,当时,红军在娄山关与+++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同志在战斗结束后,挥笔写下了这首词,以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
      2. 强调了解诗词背景对于理解诗词内涵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 分钟)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初步感受诗词的气势和情感基调。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
      4.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

      (四)理解诗意,疏通词句(12 分钟)

      1.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词,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3.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凛冽;“长空”,辽阔的天空;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大雁在辽阔天空中鸣叫,霜花满地,月亮高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寒冷、紧张的氛围。
        •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细碎;“咽”,呜咽,形容声音低沉、压抑,生动地表现了红军行军时的急促和战斗气氛的紧张。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漫道”,莫道,不要说;“从头越”,重新跨越,意思是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像钢铁一样坚固,如今我们要重新跨越它,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绵起伏的苍山比作大海,将如血的残阳比作鲜血,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而又略带悲壮的画面,暗示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历经艰难后依然坚定的信念。

        (五)深入探究,体会意境与情感(15 分钟)

        1. 引导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如西风、长空、雁、霜、晨月、马蹄声、喇叭声、雄关、苍山、残阳等。
        2. 小组合作讨论: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归纳:
          • 诗词通过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壮阔、紧张激烈、悲壮豪迈的意境。
          • 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以及对革命征程中艰难险阻的感慨,也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豪迈与从容。
        4. 提问学生: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词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5. (六)总结诗词的表现手法(8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诗词内容,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西风、霜晨月、苍山、残阳等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 烘托渲染: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通过对行军声音的描写,烘托出战斗气氛的紧张激烈。
            • 象征手法:“雄关”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从头越”则象征着红军战士不畏困难、重新开始、继续前进的决心和勇气。
          3.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其表达效果。
          4. (七)拓展延伸(7 分钟)

            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这首诗词后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发扬红军战士的精神。
            2. 展示一些与长征或革命精神相关的图片、故事或其他诗词作品,如《七律·长征》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在新时代,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展开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词的主要内容、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重点知识。
            2. 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九)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2. 以“长征精神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诗词的表现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背景知识和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长征历史,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和情感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标签: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