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诗歌内容进行创编,培养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梦想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 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掌握诗歌的韵律特点。
- 难点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诗歌进行个性化的创编。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耍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候,有没有过一些奇妙的想法呀🧐?
-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出课题《我想》。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三)精读诗歌,体会情感(15 分钟)
- 引导学生逐小节朗读诗歌,思考:每一小节写了“我”的什么想法🤔?
-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 第一小节:“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 第二小节:“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 第三小节:“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
- 第四小节:“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飞到遥远的地方🌼。
-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问:从这些想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梦想的向往。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憧憬🎈。
(四)小组讨论,拓展想象(10 分钟)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还想把自己变成什么🧐?仿照诗歌的形式写一写。
-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内容。
-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评价。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想》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梦想的追求,我们还发挥想象,仿照诗歌进行了创编,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诗歌,展开想象,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我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读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创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创编时,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启发和引导🤗。
标签: #《我想》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