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在教授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收获颇丰😃。
成功之处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一段时光流逝的视频,展示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等画面,配以轻柔舒缓却又带有些许紧迫感的音乐🎵,视频结束后,我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时间过得很快,有的说觉得生命在不断变化,由此顺势引出课题《匆匆》,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放声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并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讲解“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引导他们读出对时光流逝的疑问和惋惜之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学生们逐渐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到了那种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与伤感😟。
(三)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
《匆匆》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精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赏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让学生思考: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间的浩瀚与个人日子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渺小无助,又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式,说说自己生活中时间是怎样匆匆流逝的,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而有些学生则表现得比较被动,参与度不高,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拓展延伸不够深入
在课堂结尾,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时间匆匆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珍惜时间,这个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学生们的发言比较简单,没有深入挖掘时间匆匆背后的人生哲理,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更好地珍惜时间,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改进措施
(一)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在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环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
(二)深化拓展延伸,提升思维品质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组织学生开展“珍惜时间从我做起”的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时间匆匆的理解,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将珍惜时间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点滴做起,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通过对《匆匆》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化拓展延伸,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标签: #匆匆一课优秀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