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近期开展的“悟空分桃”教学活动,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反思📖
教学活动回顾🎈
本次教学活动以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孙悟空形象为主线,讲述了悟空带着一群小猴子摘了许多桃子,要分给小猴子们的故事,我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动画展示,将分桃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活动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有 6 个桃子要分给 2 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呢🧐?然后让孩子们用手中的学具(小卡片代表桃子)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分一分,孩子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动手参与,有的一个一个地分,有的两个两个地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我引入了数学算式“6÷2 = 3”,并向孩子们解释这个算式所代表的含义,即把 6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3,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设计了一些类似的分桃问题,如 8 个桃子分给 4 只小猴子,让孩子们快速说出每只小猴子分到的桃子数以及对应的数学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互动交流,对除法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成功之处🌟
-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以孙悟空分桃的故事作为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孙悟空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对这个故事充满好奇,自然而然地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这种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使孩子们更愿意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 操作体验促进理解让孩子们亲自用学具进行分桃操作,通过实际动手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这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能让他们理解除法的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平均分物体,还能直观地看到分的结果与数学算式之间的联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 互动交流活跃课堂课堂上鼓励孩子们积极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分桃方法和想法,孩子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拓宽了思维方式,有的孩子发现了不同分法的相同结果,有的孩子在别人的启发下找到了更简便的分法,这种互动交流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不足之处🙅
- 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关注到了大部分孩子的参与情况,但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孩子关注不够,有些孩子在理解平均分和除法运算时存在困难,我没有及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导致这部分孩子在后续的练习中表现不够理想😟。
- 练习形式略显单一巩固练习环节主要以口头回答问题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影响了他们的练习积极性,而且单一的练习形式也不能全面地考查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数学语言渗透不足在教学中,虽然解释了数学算式的含义,但对于一些数学术语和概念的渗透不够深入。“平均分”这个概念,没有进一步拓展和强化,孩子们只是简单地知道了分桃的过程,对于平均分的本质理解还不够深刻🧐。
改进措施💪
- 加强个别辅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个体差异,提前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困难点,在课堂上,多给学习困难的孩子提供发言机会,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课后,安排专门的时间对这部分孩子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 丰富练习形式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活动,如小组竞赛、数学游戏、实际生活应用等,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数学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实际生活应用则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强化数学语言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使用和渗透,在讲解数学概念和问题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让孩子们逐渐熟悉和理解这些术语,鼓励孩子们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结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次“悟空分桃”教学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情境创设、操作体验和互动交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强化数学语言渗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创新,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数学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希望以上教学反思对您有所帮助,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标签: #大班悟空分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