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法,理解本文通过特写镜头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
-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的庄严与神圣。
- 培养学生对新闻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新闻特写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分析本文如何选取典型场景和细节来表现主题。
- 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情感,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双重含义。
- 难点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让学生学会运用新闻特写的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回顾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提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和意义吗?”从而引出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包括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以及中国政府为实现香港回归所做出的努力,让学生了解本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文本解读(25 分钟)
整体感知
-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 第一部分(第 1 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一历史事件。
- 第二部分(第 2 - 4 段):追溯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表现了香港的沧桑巨变。
- 第三部分(第 5 - 7 段):描写英国举行告别仪式的情景,重点刻画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的神态、动作等细节。
- 第四部分(第 8 - 11 段):叙述“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情景,象征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 第五部分(第 12 段):用特写镜头记录了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庄严时刻,抒发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之情。
深入探究
- 分析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特写镜头,如“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等,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典型场景和细节来表现主题?
- 明确:通过特写镜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从用词、语气等方面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自豪之情以及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感慨,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深刻含义?
-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别了”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感慨;“不列颠尼亚”号象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标题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庆贺,又暗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强调新闻特写通过选取典型场景和细节来表现重大主题的写作方法,以及在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
- 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历史,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7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对香港回归的了解,谈谈香港回归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 以“校园新闻特写”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新闻特写,要求运用本文所学的写作手法,选取校园中的一个典型场景进行描写。
- 收集有关香港回归的其他新闻报道或文学作品,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表现方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更能深入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希望这篇教学设计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 #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