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沪教材口技教学设计

jiayaozb.com53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如“善”“会”“绝”“股”等,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生动展现这一技艺的,感受侧面描写的作用。
    3.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民间,有这样一种技艺,它仅凭一张嘴,就能模仿出各种声音,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技艺就是口技😃,我们就跟随清代文学家林嗣环的笔触,一同走进一场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展现这奇妙技艺的,板书课题《口技》。

      (二)新课讲授

      1. 作者及作品介绍(3 分钟)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他的《口技》一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所记多为明末清初的奇闻轶事,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称奇👍。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学生听读,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断句错误。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停顿。“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读 shàn;“会宾客大宴”中“会”读 huì,“宴”读 y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读 jiàn 等,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如“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 疏通文意(15 分钟)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 各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子:
          • 实词
            • “善”:擅长,善于,京中有善口技者”。
            • “会”:适逢,正赶上,如“会宾客大宴”。
            • “绝”:极点。“以为妙绝”;消失。“群响毕绝”。
            • “股”:大腿。“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虚词
            • “于”:在。“于厅事之东北角”;对于。“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之”:助词,的。“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丝竹之乱耳”。
          • 重点句子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会儿,只听见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及道具。
            • 第二段:写口技表演前的准备和听众的反应。
            • 第三段:描绘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一家人由睡而醒的情景。
            • 第四段:表现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一家人由醒而睡的情景。
            • 第五段:描述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一场火灾的惊险情景。
            • 第六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及道具的情况。
          • 分析写作特色(10 分钟)
            •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
            •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 正面描写:详细描写了口技表演者所模拟的各种声音,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通过对声音的细致描绘,直接展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的精彩,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口技的魅力。
            •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体会情感,感受魅力(5 分钟)
              •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从文章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表达了对民间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跨越时空,至今仍能让我们为之惊叹😃。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林嗣环笔下的口技世界,我们积累了文言词汇,理解了文意,学习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到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诵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去探寻更多传统文化的瑰宝✨。

              (四)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个热闹的场景,如“集市上”或“运动会赛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口技的魅力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诵读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时,还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写作手法,对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标签: #沪教材《口技》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