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初三数学折叠问题教学设计

jiayaozb.com630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折叠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折叠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2. 通过对折叠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明确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如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 能够利用这些等量关系,结合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建立方程求解。
  1.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找出折叠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并灵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 培养学生在复杂图形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折叠物品,如折叠椅、折纸飞机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折叠问题。
  • 提问学生:“在这些折叠现象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知识呢?”引导学生思考折叠前后图形的变化。
  1. 知识讲解(15 分钟)
  • 以一个简单的矩形纸片折叠为例,讲解折叠问题的基本性质。
  • 如图,将矩形 ABCD 沿 EF 折叠,使点 C 落在点 C'处,点 D 落在点 D'处。
  • 强调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
  • 对应边相等:$CF = C'F$,$DF = D'F$,$CD = C'D'$等。
  • 对应角相等:$\angle CFE = \angle C'FE$,$\angle DFE = \angle D'FE$,$\angle C = \angle C'$,$\angle D = \angle D'$等。
  • 折叠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这些等量关系,为解题提供依据。
  1. 例题讲解(20 分钟)
  • 例 1: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 = 6,BC = 8,将矩形沿 AC 折叠,点 D 落在点 E 处,CE 交 AB 于点 F,求 AF 的长。
  • 分析:
  • 由折叠可知,$\angle DCA = \angle ECA$。
  • 因为矩形 ABCD 中,AB∥CD,\angle DCA = \angle BAC$。
  • 从而得到$\angle ECA = \angle BAC$,AF = CF。
  • 设 AF = x,则 BF = 6 - x,CF = x。
  • 在 Rt△BC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C^2 + BF^2 = CF^2$。
  • 即$8^2 + (6 - x)^2 = x^2$。
  • 解方程:
  • $64 + 36 - 12x + x^2 = x^2$。
  • $12x = 100$,解得$x = \frac{25}{3}$。
  • AF 的长为$\frac{25}{3}$。
  • 例 2: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边长为 6,点 E 在边 CD 上,且 CE = 2DE,将△ADE 沿 AE 折叠至△AFE,延长 EF 交边 BC 于点 G,连接 AG、CF。
  • (1)求证:△ABG≌△AFG;
  • (2)求 BG 的长。
  • 分析:
  • (1)证明:
  • 由折叠可知,AD = AF,$\angle D = \angle AFE = 90^{\circ}$。
  • 因为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AB = AD,$\angle B = \angle D = 90^{\circ}$。
  • AB = AF,$\angle B = \angle AFG = 90^{\circ}$。
  • 又因为 AG = AG,Rt△ABG≌Rt△AFG(HL)。
  • (2)解:设 BG = x,则 CG = 6 - x。
  • 因为 CE = 2DE,CD = 6,DE = 2,CE = 4。
  • 由折叠可知,EF = DE = 2。
  • 由(1)知 BG = FG = x,EG = x + 2。
  • 在 Rt△ECG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CE^2 + CG^2 = EG^2$。
  • 即$4^2 + (6 - x)^2 = (x + 2)^2$。
  • 解方程:
  • $16 + 36 - 12x + x^2 = x^2 + 4x + 4$。
  • $16x = 48$,解得$x = 3$。
  • BG 的长为 3。
  1. 课堂练习(15 分钟)
  •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练习 1: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 = 3,BC = 4,将矩形沿对角线 BD 折叠,点 C 落在点 E 处,BE 交 AD 于点 F,求 DF 的长。
  • 练习 2:如图,在菱形 ABCD 中,$\angle A = 60^{\circ}$,边长为 4,将菱形沿 EF 折叠,使点 B 落在边 AD 的中点 G 处,求 BE 的长。
  •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1. 课堂小结(5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折叠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利用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求解。
  • 强调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折叠问题时,要善于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作业布置(5 分钟)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 1:教材课后习题相关题目。
  • 作业 2: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ngle B = 90^{\circ}$,AD = 2,BC = 3,将腰 CD 以 D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circ}$至 DE,连接 AE,求△ADE 的面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折叠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掌握解决折叠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建立方程求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找等量关系和建立方程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折叠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标签: #初三数学折叠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