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登高》这首诗。
- 深刻理解诗歌中字词的含义,流畅准确地翻译诗句。
- 精准把握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 熟练掌握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借助比较阅读,拓宽学生的诗歌鉴赏视野,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深切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面对挫折时的积极乐观态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深入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主旨。
- 透彻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 熟练掌握诗歌诵读技巧,达到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 教学难点
- 深刻领悟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
-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从独特视角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
-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情感。
- 问题引导法: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比较阅读法:将《登高》与杜甫其他作品或同时期诗人作品比较,拓宽学生鉴赏视野。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唐诗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而在众多唐代诗人中,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忧国忧民的情怀独树一帜,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的经典之作——《登高》,去领略他那震撼人心的诗歌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诗圣”。
-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 年)秋在夔州所作,当时,杜甫身患重病,生活困苦,好友李白、高适等也先后辞世,面对萧瑟秋景,诗人登高远眺,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 分钟)
-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
-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四)疏通文意,理解诗句(10 分钟)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共性问题,并强调重点字词的含义。
- 风急天高猿啸哀:急,迅猛,高,高远,哀,悲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回,回旋。
-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落叶,萧萧,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 不尽长江滚滚来:尽,完,滚滚,形容江水奔腾不息的样子。
-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指远离故乡,悲秋,为秋景而伤怀,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犹言一生,多病,身体衰弱多病,独,独自。
-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繁霜鬓,头发日益稀疏变白。
- 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浊酒杯,浑浊的酒杯,指借酒消愁。
请学生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教师适时纠正表述不准确的地方。
(五)研读诗歌,分析意象与意境(12 分钟)
-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 小组合作,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共同构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风急天高猿啸哀:疾风凛冽,天空高远,猿猴的哀啼在山谷间回荡,营造出一种凄厉、悲凉的氛围。
-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江渚上,鸟儿在低空盘旋,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
-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萧萧而下,展现出萧瑟、衰败的景象。
- 不尽长江滚滚来: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流,气势磅礴,却又蕴含着时光流逝、历史沧桑的感慨。
- 教师总结: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雄浑悲凉的秋景图,诗人置身其中,面对如此壮阔而又凄凉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 提问:从这幅秋景图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人通过描绘秋景,抒发了自己身世飘零、年老多病的孤独凄凉之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六)体会诗歌风格,分析沉郁顿挫(8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诗歌,谈谈对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理解。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沉郁”主要体现在诗歌内容的深厚、凝重,情感的深沉、郁结;“顿挫”则表现在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韵律的跌宕起伏,以及情感表达的曲折迂回。
- 具体分析《登高》中是如何体现沉郁顿挫风格的,上**:诗人由眼前的秋景联想到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忧国伤时,情感沉郁深厚,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不仅悲秋,更悲自己常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孤独无依,这种情感层层递进,凝重深沉。
- 形式上:诗歌四联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前两联写景,意境开阔雄浑;后两联抒情,情感沉郁顿挫,节奏上,诗句长短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不尽”极言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悠长,“萧萧”“滚滚”摹写出声音的强烈,在句式上又形成对仗,使诗歌具有一种雄浑壮阔而又深沉悲凉的美感。
(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8 分钟)
将《登高》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进行比较阅读。
- 分组讨论两首诗在内容、情感、风格上的异同点。
-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相同点:都写于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期间,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情感:都充满了悲伤、忧虑之情。
- 风格:都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不同点:《春望》侧重于写国家沦陷、城池破败以及诗人对家人的思念;《登高》则更侧重于描绘秋景,抒发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
- 情感:《春望》情感较为单一,主要是家国之悲和思亲之愁;《登高》情感更为复杂,既有身世之悲、家国之愁,又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 风格:《春望》沉郁中略显急切;《登高》则在沉郁中更显悲凉、凝重。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比较阅读,你对杜甫的诗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更能深入体会杜甫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他在不同时期情感表达的变化以及始终不变的忧国忧民情怀。
(八)课堂小结(3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通过诵读、理解文意、分析意象意境和体会诗歌风格,我们领略了这首诗的独特魅力,诗人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雄浑悲凉的秋景图,抒发了自己沉郁顿挫的情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品味杜甫的诗歌,感受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九)布置作业(2 分钟)
- 背诵并默写《登高》。
- 以“我心中的杜甫”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登高》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的运用让学生较好地感受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沉郁顿挫风格以及进行个性化解读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努力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这堂《登高》的教学中,我们如同跟随杜甫的脚步,一同登上了那历史的高台,透过他的诗句,我们看到了秋风中瑟瑟的落叶🍂,听到了高猿哀啼的悲音,感受到了长江滚滚东去的磅礴气势🌊,这不仅是一场对诗歌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杜甫的沉郁顿挫中,领悟到了人生的苦难与坚韧,家国的兴衰与担当,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份感悟,在诗歌的海洋中继续遨游,收获更多的美好💖。
标签: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