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清文章结构,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 品味文章语言,理解屈原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雷电颂》独白++澎湃、气势雄浑的特点。
-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语言气势的特点。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
-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播放视频:播放电影《屈原》中有关“雷电颂”的片段。
- 导入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电影《屈原》中“雷电颂”的片段,这段独白气势磅礴,感情激越,充分表现了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斗争精神,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 介绍郭沫若: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向学生介绍郭沫若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历史剧创作特点。
- 引出《屈原》:简单介绍《屈原》创作的历史背景和郭沫若的创作意图。
(三)整体感知
- 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 问题讨论:
- 本文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归纳总结:
- 本文分为五个场景:靳尚和郑詹尹同密谋,要在祭祀时处死屈原;婵娟怒斥南后,欲报屈原知遇之恩;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屈原叩问天地,斥责神鬼;屈原与风雷电对话,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憎恶;卫士将屈原带往东皇太一庙。
- 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分析屈原形象:
- 问题: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 归纳: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者和伟大诗人,从他斥责南后、斥责神鬼、与风雷电对话等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品质。
- 分析象征手法:
- 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有什么作用?
-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 归纳:本文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如以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以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以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等,这些象征手法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深刻,艺术感染力更强。
- 品味语言:
- 问题: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 归纳: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彩和气势磅礴的特点,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等句子,感情激越,气势雄浑。
- 比较阅读:将《屈原》与《雷电颂》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在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 创作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角色扮演《屈原》中的片段,进行创作表演。
- 情感教育:通过对屈原形象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 完成课后练习。
- 阅读郭沫若的其他历史剧作品,如《虎符》《高渐离》等。
- 以“我心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四)深入研读
(五)拓展延伸
(六)课堂总结总结**:通过对《屈原》一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特点,深入理解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理想,同时也学习了象征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七)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 | 教学方法 | 教学目的 | |
---|---|---|---|
导入 |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 播放视频 |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主题 |
作者简介 |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历史剧创作特点 | 讲解法 | 让学生了解郭沫若和《屈原》的创作背景 |
整体感知 |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 自读法 |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问题讨论 | 讨论课文的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问题 | 讨论法 |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深入研读 | 分析屈原形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 分析法 | 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
拓展延伸 | 比较阅读和创作表演 | 比较阅读法、创作表演法 | 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演能力 |
课堂总结 | 内容总结和情感教育 | 讲解法 | 总结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
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阅读其他历史剧作品、写读后感 | 布置法 | 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学习了象征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拓展延伸环节时间不够充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标签: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