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嗅觉和味觉的生理机制、功能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增强对自身感官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清晰阐述嗅觉和味觉的工作原理。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嗅觉和味觉的特点。
- 帮助学生理解嗅觉与味觉的相互作用。
- 难点
- 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生理过程。
- 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准确观察和分析结果。
- 讲授法:讲解嗅觉和味觉的基本概念、生理知识等。
-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亲身体验和观察。
-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和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激发思维。
- 导入(5 分钟)
- 在微博上发布一个有趣的小视频,视频中展示一道美食,但画面被模糊处理,只播放美食制作过程中的声音,如炒菜的滋滋声、调料的搅拌声等,同时配上文字:“仅凭声音,你能猜出这是什么美食吗?再加上气味呢🧐”
- 引导学生在评论区留言猜测,然后揭示答案,引出本节课关于嗅觉和味觉的主题。
- 知识讲解(15 分钟)
- 利用图片和简单的动画,在微博上展示嗅觉和味觉的器官结构,如鼻腔内的嗅细胞、舌头上的味蕾等。
- 详细讲解嗅觉的工作原理:气味分子进入鼻腔,与嗅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嗅觉中枢,从而产生嗅觉。
- 同样,介绍味觉的工作原理: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解在唾液中,++味蕾上的味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味觉神经传至大脑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 实验探究一:嗅觉的特点(20 分钟)
- 准备材料:各种具有不同气味的液体,如香水、白醋、酒精、柠檬汁等;多个小瓶子。
- 实验步骤
- 将不同气味的液体分别装入小瓶子中。
- 请学生闭上眼睛,依次闻每个瓶子里的气味,并在微博上留言描述闻到的气味,同时猜测是什么物质散发的气味。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气味容易辨别,有的则较难?距离不同对嗅觉有影响吗?
- 实验结论
- 嗅觉具有适应性,长时间接触一种气味后,嗅觉敏感度会降低。
- 不同个体的嗅觉敏感度存在差异。
- 距离气味源越近,嗅觉越灵敏。
- 实验探究二:味觉的特点(20 分钟)
- 准备材料:糖水、盐水、柠檬水、苦瓜汁等不同味道的溶液;滴管;小杯子。
- 实验步骤
- 用滴管分别向小杯子中滴入不同味道的溶液。
- 请学生用舌尖舔尝溶液,然后在微博上分享尝到的味道,并猜测是哪种溶液。
- 让学生捏住鼻子后再尝同样的溶液,记录感受并在微博上交流。
- 实验结论
- 味觉有甜、酸、苦、咸、鲜五种基本味道。
- 嗅觉会影响味觉,捏住鼻子后,味觉的敏感度会降低,很多味道会变得不那么明显。
- 嗅觉与味觉的相互作用讨论(15 分钟)
- 在微博上发起话题讨论:“嗅觉和味觉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
-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讨论,感冒时嗅觉减退,会觉得食物味道不香;闻到花香会增加对花香味食物的喜爱等。
- 对学生在微博上的精彩发言进行点赞和点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两者相互作用的理解。
- 课堂总结(5 分钟)
- 在微博上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嗅觉和味觉的生理机制、特点以及相互关系。
- 强调感官系统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 课后作业
- 多媒体课件,包含嗅觉和味觉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
- 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和仪器。
- 微博平台,用于发布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和收集学生反馈。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做一个关于嗅觉和味觉的小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享在微博上,带上本节课的话题标签。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利用微博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学生们在实验探究和讨论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对嗅觉和味觉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生理概念,部分学生仍存在困惑,后续可进一步优化讲解方式,增加更多实例和比喻,在实验操作环节,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和结果的准确性,期待通过不断改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趣的科学课堂中收获知识与快乐😃。
标签: #嗅觉和味觉教学设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