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兔子是如何找到朋友的,感受朋友之间的友好情感。
- 能够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并尝试模仿角色的对话。
-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定的关于动物的认知基础,对交朋友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 物质准备:《小兔子找朋友》的故事图片、教学PPT、头饰(小兔子、小猴子、小松鼠、小刺猬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 播放欢快的音乐,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自由做动作,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 音乐停止后,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吗?能和老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吗?”鼓励幼儿积极分享自己交朋友的经历,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二)讲述故事
- 教师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角色和场景,猜测故事内容,提问:“图片上都有谁呀?小兔子在干什么呢?它能找到朋友吗?”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 教师开始讲述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小兔子,它非常想找一个好朋友一起玩。”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适时提问幼儿:“小兔子遇到了谁?它是怎么和小猴子打招呼的?小猴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 继续讲述故事,当讲到小兔子邀请小猴子一起玩,小猴子拒绝后,提问幼儿:“小猴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兔子一起玩呀?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让幼儿站在小兔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小兔子的心情。
- 随着故事的发展,依次展示小兔子遇到小松鼠、小刺猬等角色的图片,不断提问幼儿,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想法和行为。
- 故事讲述完毕后,与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提问:“小兔子找朋友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为什么都不愿意和小兔子做朋友呢?最后小兔子找到朋友了吗?是怎么找到的呢?”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三)故事表演
-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为每组幼儿分配角色头饰,让幼儿自主商量如何表演故事,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的对话,进行生动的表演。
- 在幼儿表演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表情、动作和语言的表达,鼓励幼儿大胆发挥。
- 表演结束后,组织其他幼儿进行观看和评价,请观看的幼儿说一说最喜欢哪个小组的表演,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表演的内容是否完整、角色的表现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讨论交流
- 组织幼儿围绕“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展开讨论,提问:“小朋友们,通过小兔子找朋友的故事,你们觉得怎样做才能交到好朋友呢?”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 鼓励幼儿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幼儿明白交朋友要学会分享、互相帮助、有礼貌、尊重他人等道理。“要像小兔子最后那样,学会关心别人,有好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哦。”
(五)活动总结
-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讨论的问题,再次强调交朋友的重要性和方法。
-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用学到的方法去结交更多的好朋友,感受友谊的温暖和快乐。
活动延伸
- 在语言区投放《小兔子找朋友》的故事图书和头饰,让幼儿继续进行故事表演和讲述,进一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 请幼儿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交朋友的话题,将活动延伸到家庭中。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讲述、表演和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友好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故事表演环节,个别幼儿可能由于紧张或对角色理解不够深入,表演不够自然,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在讨论交流环节,可以引导幼儿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进行讨论,让幼儿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具体,总体而言,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 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及种类。
- 初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学会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 培养幼儿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定的购物经验,对数字有初步的认识。
- 物质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若干(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模拟购物场景(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等标价卡片)、小钱包若干、算盘、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 播放一段人们在超市购物付款的视频,提问幼儿:“小朋友们,视频里的人们在干什么呀?他们是用什么来买东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视频中人们使用人民币付款的场景,引出活动主题。
- 展示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些钱,在哪里见过,激发幼儿对人民币的兴趣。
(二)认识人民币
- 教师逐一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向幼儿介绍人民币的面值、图案、颜色等特征。“这是1元钱,上面有我们国家的国徽,还有毛主席爷爷的头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人民币的细节,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 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方式,感受人民币的质地和特点,提醒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能随意损坏或丢弃。
-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将相同面值的人民币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分类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
(三)人民币的换算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简单的人民币换算题目,如:“1元 = ( )角”“5元 = ( )角”“10角 = ( )元”等,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数学运算,帮助幼儿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 教师拿出算盘,边演示边讲解人民币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我们来算一算,10元 + 5元 = ?先在算盘上拨出10,再加上5,等于15元。”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算盘,感受人民币计算的过程,提高幼儿的数学运算能力。
- 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练习,如:“3元 + 2元 = ?”“10元 - 5元 = ?”让幼儿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
(四)模拟购物游戏
-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创设模拟购物场景,在场景中摆放各种标价的商品,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小钱包,里面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 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购物的游戏,每个小组的小朋友要扮演顾客,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看看谁能用正确的人民币进行付款,并且算出要找回多少钱。”
- 幼儿开始游戏,教师巡回观察,引导幼儿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鼓励幼儿在购物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合作,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自己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找回了多少钱,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五)活动总结
-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回顾认识人民币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币的面值、换算关系以及在购物中的应用等。
- 强调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随意乱花钱,同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人民币的使用,提高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应用能力。
活动延伸
- 在数学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和标价卡片,让幼儿继续进行购物游戏和人民币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观察爸爸妈妈是如何使用人民币付款的,并尝试自己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找零,将活动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并通过模拟购物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认识人民币环节,幼儿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特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在人民币换算和购物游戏环节,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较好地掌握了人民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对人民币的换算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练习和巩固,在模拟购物游戏中,可以进一步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让幼儿在更真实的情境中提高运用人民币的能力,总体而言,本次活动为幼儿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 #幼儿园大班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