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能用较连贯、清晰的语言描述竹子的样子。
- 通过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激发幼儿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活动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竹子生长过程的视频、各种竹子图片、与竹子相关的故事和儿歌音频。
- 实物竹子若干,如竹枝、竹叶、竹笋等,供幼儿近距离观察和触摸。
- 绘画工具,如彩笔、画纸,让幼儿能够画出自己心中的竹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 教师手持一根竹枝走进教室,问幼儿:“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
- 展示各种竹子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竹子,竹子长什么样子,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竹子。
(二)观察竹子
- 教师将实物竹子分发给幼儿,让幼儿仔细观察竹子的各个部分,如竹杆、竹叶、竹节等,鼓励幼儿用手摸一摸,感受竹子的质地。
- 提问:“竹子的杆是什么样子的?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
- 引导幼儿观察竹叶的形状:“竹叶像什么呀?”
- 让幼儿数一数竹子上的竹节:“你们发现竹子有几个竹节呢?”
- 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补充,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竹子的外形特征。
- 播放竹子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竹子是如何从一颗竹笋慢慢长成高大的竹子的。
- 看完视频后,教师结合图片讲述竹子的生长过程:“小朋友们,竹子一开始是一颗小小的竹笋,它躲在土里,慢慢吸收养分,过了一段时间,竹笋就会钻出地面,越长越高,最后长成了高高的竹子。”
- 提问幼儿:“竹笋是怎么长大的呀?竹子长大需要什么呢?”引导幼儿回忆视频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竹子的生长过程。
- 教师通过故事《熊猫的竹林之家》,向幼儿介绍竹子对熊猫的重要性:“熊猫最喜欢吃竹子啦,竹子就是它们的家,也是它们的食物。”
- 引导幼儿思考竹子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如:
- 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竹子呢?”
- 展示竹篮、竹席、竹筷等竹制品图片,让幼儿说一说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它们有什么作用。
- 教师总结竹子的多种用途:“竹子可以做成很多东西,像我们用的竹篮可以用来装东西,竹席能让我们睡得更舒服,竹筷可以用来吃饭,竹子的用处可真大呀!”
(五)学习与竹子有关的儿歌
- 教师朗诵儿歌《竹子》:“竹子竹子节节高,风吹叶儿沙沙笑,不怕雨来不怕风,笔直挺立入云霄。”
- 带领幼儿逐句跟读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 让幼儿一边朗诵儿歌,一边用动作表现竹子的形态,如挺直身体、摆动双手模仿竹叶等。
(六)创意绘画
-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竹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你想画什么样的竹子呢?是高高的还是矮矮的?竹子旁边还可以画些什么呢?”
- 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整洁和色彩搭配。
- 绘画结束后,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自己画的竹子和画面中的其他元素。
活动延伸
- 在美工区投放竹子材料,如竹条、竹片等,让幼儿制作竹制品,如竹蜻蜓、竹房子等,进一步加深对竹子的认识和喜爱。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竹制品,了解更多竹子的用途,并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中班语言活动,幼儿对竹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观察、讲述、倾听、绘画等活动环节中,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和实物展示相结合,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了竹子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和用途,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在描述竹子的外形特征时,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和连贯,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总体而言,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体验😃。
标签: #中班语言活动竹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