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宝宝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 学说故事中的对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激发幼儿对爸爸的爱,培养幼儿的亲情意识。
活动准备
- 经验准备:幼儿有和爸爸相处的经验,知道爸爸的工作和生活特点。
- 物质准备:
- 相关的图片或手偶,如宝宝、爸爸、月亮、星星等。
- 故事录音或视频。
- 准备一张画有爸爸形象的纸,让幼儿可以在上面自由涂鸦,表达对爸爸的印象。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 教师引导幼儿围坐成一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呢?爸爸平时都做什么呀?”鼓励幼儿积极分享自己和爸爸的趣事,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 教师出示一张月亮的图片,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宝宝,他在晚上看着月亮,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导入故事。
(二)讲述故事
- 教师结合图片或手偶,生动地讲述故事《想爸爸》。
- 夜晚,宝宝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亮🌙,问妈妈:“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说:“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了,等月亮变成弯弯的小船🚢,爸爸就回来了。”
- 宝宝看着月亮,盼呀盼,月亮慢慢变弯了,宝宝又问妈妈:“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呀?”妈妈说:“等星星✨都出来了,爸爸就回来了。”
- 宝宝看着满天的星星,还是没有等到爸爸,他伤心地哭了😭,这时,门开了,爸爸回来了,宝宝一下子扑到爸爸怀里,开心地笑了😄。
- 讲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 宝宝为什么想爸爸呀?(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了,不在家)
- 妈妈是怎么回答宝宝的?(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 宝宝盼到爸爸回来了吗?他心情怎么样?(感受宝宝盼爸爸回来的心情变化)
-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让幼儿完整地感受故事内容。
- 组织幼儿讨论:
- 你想爸爸的时候会怎么做呀?(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
- 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你是怎么度过的?
- 你觉得宝宝爱他的爸爸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 引导幼儿理解宝宝对爸爸的思念之情,以及爸爸回来后宝宝的喜悦心情,让幼儿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 教师和幼儿一起模仿故事中宝宝和妈妈的对话,练习语言表达。
- 教师扮演妈妈,幼儿扮演宝宝,进行对话练习:
- 宝宝:“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 妈妈:“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了,等月亮变成弯弯的小船,爸爸就回来了。”
- 宝宝:“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呀?”
- 妈妈:“等星星都出来了,爸爸就回来了。”
- 分组进行对话表演,让幼儿互相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 请几组幼儿上台展示表演,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 教师给幼儿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一画自己的爸爸。
- 鼓励幼儿一边画一边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如爸爸的样子、爸爸喜欢做的事情等。
- 请幼儿将自己画的爸爸介绍给大家,分享自己对爸爸的爱💖。
- 在美工区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送给爸爸的礼物,如贺卡、小手工等,表达对爸爸的爱。
- 在语言区投放故事图书,让幼儿自主阅读故事,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提高语言阅读能力。
- 鼓励幼儿回家后给爸爸打电话📞,或者和爸爸一起做游戏,增进亲子感情。
(五)情感表达
(六)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语言活动《想爸爸》,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到了宝宝对爸爸的思念之情,学说了故事中的对话,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绘画和分享自己的爸爸,幼儿进一步表达了对爸爸的爱,培养了亲情意识。
在活动延伸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制作礼物、自主阅读、亲子互动等,让幼儿将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爸爸的爱和对亲情的理解。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述故事时,个别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对话表演环节,部分幼儿表现得比较害羞,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总体而言,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语言发展,为今后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标签: #小班语言《想爸爸》教案
- 教师扮演妈妈,幼儿扮演宝宝,进行对话练习:
(三)理解故事
(四)学说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