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引导幼儿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称谓,能够清晰说出自己的直系亲属。
- 技能目标: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绘制家庭树。
-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庭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帮助幼儿理解家庭树的结构和意义,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 指导幼儿用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出美观、准确的家庭树。
- 教学难点
-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图形和色彩来区分家庭成员,体现家庭树的层次感和个性化。
- 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深入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
- 经验准备:幼儿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已有一定的认知,知道一些基本的称谓。
- 物质准备:彩色卡纸、彩笔、剪刀、胶水、范例家庭树若干、小贴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家里都有谁呀?”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家里的成员。
- 教师拿出一个神秘的盒子,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和我们家庭有关的东西,大家猜猜是什么?”然后依次从盒子里拿出一些家庭成员的小图片,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让幼儿说出他们的称谓,并请幼儿将图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初步构建一个简单的家庭关系图。
(二)认识家庭树
- 展示几幅不同形式的家庭树范例,向幼儿介绍家庭树的概念和作用:“家庭树就像一棵大树,把我们的家庭成员都连接在一起,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家族成员都有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结合黑板上的家庭关系图,详细讲解家庭树的结构:最上面的是长辈,如爷爷奶奶;中间是爸爸妈妈;下面是小朋友自己;旁边还可以画上一些代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线条,比如用直线表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用波浪线表示夫妻关系等。
(三)绘画创作
- 给每位幼儿发放一张彩色卡纸,让幼儿将卡纸横向放置,想象这是一棵大树,准备绘制自己的家庭树。
-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先在这棵大树的最上面画谁呢?”鼓励幼儿回忆自己家庭中长辈的样子,然后用彩笔轻轻地画出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头像,提醒幼儿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长辈,比如给爷爷画上蓝色的帽子,给奶奶画上粉色的围巾。
- 在长辈头像的下方,画出爸爸妈妈的头像,引导幼儿观察爸爸妈妈的外貌特征,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形来表现,比如可以给爸爸画上黑色的领带,给妈妈画上漂亮的裙子。
- 在自己的头像位置画上自己,并思考如何用图形和线条来表示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的关系,比如用一条直线连接自己和爸爸,表示父子或父女关系。
-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在家庭树的空白处画上一些与家庭有关的元素,如房子、花朵、宠物等,让家庭树更加丰富和生动🎨。
(四)手工装饰
- 为幼儿提供一些小贴纸,如爱心、星星、小动物等,让幼儿用贴纸来装饰自己的家庭树,可以把贴纸贴在家庭成员的头像旁边,或者贴在家庭树的空白处,增加家庭树的美观度。
- 引导幼儿用剪刀剪出一些彩色的纸条,然后用胶水将纸条粘贴在家庭树的周围,模拟树枝和树叶,让家庭树看起来更加立体🌳。
(五)故事分享
- 请幼儿拿着自己制作好的家庭树,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是我的爸爸,他长得高高的,很有力气,他喜欢带我去公园玩。”
- 鼓励幼儿分享一个自己和家人之间的温馨故事。“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一直陪着我,给我讲故事,喂我吃药,我觉得很幸福。”通过分享故事,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家庭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
-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幼儿的创意和努力,表扬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 再次强调家庭树的意义,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自己制作家庭树的过程,并且可以把家庭树挂在家里显眼的位置,让它成为家庭温暖的象征。
教学延伸
- 在美工区投放更多的材料,如彩泥、废旧物品等,让幼儿继续创作不同形式的家庭树,如立体家庭树、废旧物品拼贴家庭树等。
- 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回家后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妈妈捶捶背、帮爸爸拿拖鞋等,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
- 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家长来到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制作大型家庭树,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标签: #幼儿园教案 家庭树